区域承灾体脆弱性指标体系与精细量化模型1(21.1.8)

2021-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次第前行

       灾害损失的严重程度由致灾环境的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以及区域的应急能力决定。大量的灾害案例表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导致灾害产生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 基于灾前的承灾体脆弱性指标的确定则成为区域减灾的首要任务。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指导决策部门对区域规划进行宏观调整, 以达到降低可能发生的灾害损失的目的。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对灾害风险管理、区域防灾减灾、减灾投资,以及灾害保险等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致灾环境的危险性与区域的应急能力, 在横向比较中确定不同区域的脆弱性程度, 为有关部门合理、公正地进行减灾投资提供定量化依据, 同时, 在纵向比较中通过预测分析揭示社会在发展或防灾减灾等管理方面存在或将要出现的问题, 既有利于应急管理, 也有利于决策部门对下一步经济发展布局进行调整, 促进其协调发展。因此,对于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的应用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针对自然灾害的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精细化土地类型,基于GIS对承灾体做精细化网格量化模型研究,形成自然灾害承灾体脆弱性风险区划。

      承灾体脆弱性是指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 区域容易受到伤害或损伤的程度大小, 也就是承灾体对灾害的暴露程度、敏感性等, 某孕灾环境区域内特定承灾体对某种致灾因子表现出的易于受到伤害和损失的性质。这种性质是区域自然孕灾环境与各种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

一、自然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承灾体脆弱性受承灾体的暴露程度、应对打击的敏感性、结构性脆弱, 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暴露度

      承灾体的暴露是指暴露在致灾因子影响范围之内的承灾体 (如人口、房屋、道路、室内财产等 )数量或者价值, 它是灾害风险存在的必要条件, 承灾体的暴露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区域内承灾体总量。暴露既是脆弱性的表现形式, 又是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暴露使得承灾体的脆弱性发生变化, 在易受灾地区, 暴露于灾害的人口和财产的比例上升, 是灾害损失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暴露是以社会和物质生活的地理分布以及人们集中活动的地点来描述的。可以是家庭、工厂、道路、水域、生命线系统、农田、经济作物等各种类型。

2、敏感性

      承灾提的敏感性是指由承灾体自身物理特性决定的接受一定强度的打击后,受到损失的难易程度,是有承灾体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脆弱性。比如, 不同要素如温度、降水、风、水陆接触在界面处形成的水平梯度较大的区域, 要素变化急剧, 对人类活动干扰非常敏感, 系统表现出内在的脆弱性。再如老人、孩子、残疾者, 或正在从其他灾害中恢复的人, 对各种灾害的抗御能力显著地低于正常人, 而在各种灾害中成为主要的受害者。某些类型的植被在干旱、炎热的天气下常常容易发生火灾; 某些土地类型易受台风、暴雨等灾害的打击; 木质房屋在地震后易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等等。

3、结构脆弱性   

       结构性脆弱与社会不利条件有关, 诸如没有土地, 城市过分拥挤, 缺乏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 没有高收入的工作及利用各种资源和服务的权力等。这种脆弱性产生于社会生活结构, 而不是致灾条件或偶然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 财富与安全成正比相关。因为充足的资金为防灾减灾投入提供了保障。发达国家可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金, 修建一系列现代化的防灾减灾设施, 将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尽管他们的财产损失绝对值巨大, 但相对于其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只占很小比例, 因而具有很强的恢复力。贫穷落后地区则相反, 即存在脆弱性综合症 现象。

4、社会经济因素

      在社会 - 经济因素方面, 承灾体脆弱性具体因素可以分为人口、社会经济、居民建筑物及农业经济用地、公共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

4.1  人口

       城市人口众多, 密度较大, 因而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的人数和比例都远远超过了农村。另外,对于渐发性灾害 (如干旱 ), 人在灾害中的敏感性主要通过人体的忍耐力表现; 对于突发性灾害,因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人在这种灾害中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应急自救的能力。

4.2 经济密度

       经济的高速发展, 既带来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的能力、人类物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同时也造成人口不断增长和膨胀、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污染、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城市承灾能力降低。值得指出的是, 城市的经济社会条件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社会财富的集中会加剧城市的灾害损失, 另一方面, 充足的财源有利于改善社会的防灾减灾体制, 增强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这里从经济密度增加承灾体脆弱性方面讨论经济因素, 认为区域经济密度越高, 在同等致灾因子条件下, 受灾地区的社会财富越多越集中, 灾害损失的绝对值就大。

4.3 居民建筑物及经济用地

       居民建筑物是城市灾害的主要承灾体。城市的建筑物数量越多, 密度越大, 所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越大。发生某种灾害后, 极易造成连续多家住户遭受损失的后果。对于地震灾害来说, 建筑密度大,城市空旷地带少, 也会给地震后的人员疏散和安置问题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经济用地的类型很大程度了决定了针对某种特定灾害的易损情况。比如, 低温灾害对果园、茶叶用地的打击尤为明显, 台风灾害对鱼塘、大棚等用地的打击明显。

4.4 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与城市运转紧密相关的系统工程。这些系统一旦遭到破坏, 不仅会导致系统本身的破坏, 还会引起次生灾害, 加重灾害的程度。基础设施在灾后的完善程度, 对于灾后的救护和城市功能的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 交通系统的完善对于区域疏散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般灾害发生或者在预报状态下将要发生, 那么对于疏散转移来说路网疏散难易程度对于生命财产的转移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完善的交通系统能够使救灾物资及时地被运往灾区, 保证医疗、救助和抢险的顺利进行, 从而可以大大缩短灾后的恢复时间, 降低灾害损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