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今天打开简书,发现自己写过的一篇小短文被加入了很多专题,可能这个点触动了很多人吧。
下面是我之前写过的一些文字,现在回过来看,也还是很有感触。
小时候独立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可能会更多。
过早的独立会增加焦虑和恐惧感,形成讨好性人格。
过于顾忌他人的感受和评价,对自己的感情感到麻木,这种情况是不可逆的。
一个独立孩子的背后,可能不是独立而是缺爱。还没有享受如何被爱,就要学会去爱别人,理解别人,包容别人。
凡事都要自己扛,这样的人会非常缺乏安全感。这样的人即使收到礼物,第一时间不是欣喜,而是想如何回报。
很多时候原生家庭不是一时的暴雨,而是一辈子的潮湿。
80后跟90后的人,有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上都有问题。
因为这个阶段出生的人,物质都比较匮乏,父母都在为生计发愁,无法兼顾太多。
那时家里的子女都比较多,父母也不能兼顾到孩子们的心理,一般是喜欢的孩子会关注得多一些。
那个时候,很多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他们接触外界的信息也比较单一。
他们的父辈怎么跟他们相处,他们多大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继续跟他们的孩子相处。
一般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是比较少的,相处方式很多时候也是简单粗暴的。父母跟孩子大多有隔阂,有亲密关系或多或少会有些问题。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面的蛤蟆先生,他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走出困境。
我现在所工作的地方,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也有很多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很多孩子心理或多或少都有缺失,他们跟父母的亲子关系很多比较糟糕。
有时候跟孩子们沟通,我能感受到他们敏感跟困惑。很多孩子跟我聊着聊着,都会泪流满面。我只能用我有限的知识跟经历去开导他们,希望他们不要自我否定,自暴自弃。
有些事情他们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他们可以做的就是多读书,有机会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
一边长大,一边学会放下,学会释怀。
接下来,我打算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为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是为了更好的教学。
今天有一个学生作业有问题,我把他喊到讲台边,指出了一些他的问题。可在这个过程他一直在找借口,跟这个问题完全没有关系的很多借口,一直在试图回避自己身上的问题。
当时我语气很严厉地对他说,有问题就改,为什么每次都要拼命地找借口。
当时我的语气比较严厉,我感觉不应该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这样批评他。
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就把他喊到教室外面。当时我诚恳地跟他道了歉,不该在其他同学面前这么大声批评他。
我也很诚恳地跟他说,我知道他想要找借口的背后是想要逃避责任。只要让别人相信,这个问题不是他的问题,他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不会被否定,不会被惩罚。
当我了解到他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也就能理解他的行为,也就能够平和地跟他沟通。
我很耐心地跟他沟通了我的想法,我告诉他现在还是学生,在老师这里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错误,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承认错误不可怕,只要能够改正就可以了。
反而一直想要逃避的人,会更累,一直背着一个重重的壳往前走,这样会很累,没关系的,偶尔做一些不伤害到别人的错事是可以被允许的…
一个男孩子,当时哭了,泪流满面。
可能我当时的有些话共情到了他,触动了他的内心。
我知道他的问题,不容易解决掉。因为他的原生家庭不太能接受他犯错,所以一旦做错事他第一时间就是选择逃避。
不过他以后面对我的时候,会选择信任,可以慢慢去接受和直面自己的问题。
亲其师,信其道,我想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父母。
接下来,会读武志红《家如何会伤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拥抱内心的小孩》。
只有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才能够接纳自己,在生命的最初孩子都是透过父母的眼睛看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