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学有三重境界:①知之者:努力求学,可以做到勤勉,但并不是发自本心,甚至有可能是不得已才努力学习;②好之者:因为对某件事产生了好奇心,有兴趣才去学,有目的学习;③乐之者:把学习当作日常,把求知当作人生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一天不学习浑身难受。
成为“ 乐之者 ”,享受学习的过程,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对于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一点高级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是中等以下的资质就不能跟他探讨高级的东西,因为他理解不到本质,反而徒增烦恼。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知”通“智”,见《论语集释》。
先难而后获有两种解释:①先耕耘后收获。②先义而后利。
樊迟问智和仁,孔子认为要让老百姓朝着适当合宜的方向发展,让老百姓敬鬼神,但又不迷信,不迷恋鬼神,就是智。做任何事都要先耕耘后收获,不要着急要结果,核心是做事的过程,就是仁。或者说:先义而后利。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自己能不能去承担些责任,重点在义,而不是在最后的利益分配上,亦是仁。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知”通“智”,见《论语集释》。
一个追求智慧的人,把智慧作为第一要义,这种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是流动的、活泼的、灵动的。一个仁厚的人,他忠厚、包容、博大,他的快乐像山一样,如如不动。
水和山,动和不动,两者是一种辩证关系。如果没有山,就显示不出水的活泼和流动的态势。如果没有水,显示不出山的厚重,这两者是相互配合的。
用智慧来获得的快乐像水一样灵动,用仁厚获得的快乐像山一样稳重。智慧的人喜欢变革,喜欢行动,然后的人喜欢守成,喜欢安静;智者能够寻获多元的快乐,仁者能够拥有长久的满足,因为仁者爱人,心中充满了爱,智与仁是一体的。智者和仁者并不是对立的,每个人体内既有智者成分,也有仁者成分。我们尽量提升自己智者的成分和仁者的成分,让山水相呼应,在内心形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去感受智者和仁者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