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月倾醉与子安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轩辰Leo
扶月倾醉与子安

趁着醉意,我赶快将月亮扶正,生怕她落了下来。

“兄弟又喝多了。”我敲了敲他后背,他吐得是一塌糊涂。

“无醉。”他挥手摆开了我,一人扶着膝盖,微曲膝。

“子安,你醉了。”

我笑话他醉酒胡言,他却不以为然。

“子安,上次说到你送谁来着?”我赶快岔开话题,生怕他又开始胡言乱语。

“我送……”刚说未说,又吐一口,我心中苦笑,这是一和我谈正事就要吐我啊!

“望请……”他强撑着站起来,作了一个东倒西歪的揖。

“子安兄坐吧,你我二人何必拘于礼?”我又把他扶着坐下。

那年啊,大唐派军进入朝鲜,灭了百济国,这是为啥子呢?因为不听话呗!当年朝鲜那地方一共有三个国家,分别是: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在北边,百济居于西南,新罗坐户东南,当然啦想要混下去就要抱大腿。

当时我大唐正是国力鼎盛,那哥仨就都抱了咱这条大腿。名义上吧都是我大唐的属国,我送那哥们前几年,那百济和新罗干起来了,干起来就干起来呗,那新罗菜的一批没打过百济。派人请我们大唐去调停,咱皇帝下诏书,让百济撤退,别搁那欺负新罗。

百济王打败了新罗有点飘,心想着和大唐还差个高丽,你打我还碰不到我,就打算浪一把。咱俩不接壤你管我干啥,我就不撤兵你能把我咋样?瞅瞅百济王那个作死的样子。

给咱皇帝的诏书就撂那去了,还打。

那能行吗?敢不听话,你这是要飘啊?是我大唐提不起刀了,还是你百济飘了?

那年三月初十咱皇上就派人去干他了,不是隔了个高句丽吗?咱就跨海干他。百济王是一脸懵逼,他是没想到咱能跨海干他。结果百济就这么凉了,做人留一线是吧,咱就没赶尽杀绝,没想到百济还想复国,求助那个反复无常的高句丽,还去求援倭国。

求谁都没卵用,倭国恨不得倾国之力来打这一仗,结果咱大唐抓单抓到了倭国的大部队,然后团灭了倭国。咱照死了说有两万,倭国往少了说有四万,嗯就这样,给他们团灭了,还给他们在船上点了把火,看着对面不少都喂鱼了。

后来啊,倭国怕了好几年,全民戒备,就怕咱去打他,其实啊咱都不惜的鸟他们。

陆陆续续前几年都打过几仗,都特娘挺硬,就是没我啥事。

我笑骂他一声,说了半天也没有说他送的是谁。

“当年啊……”

我知道他这一句当年又能扯出不少。

犹记得啊他上次说当年的时候,净是夸自己的,还说的让我无从反驳,没法骂他。

他说他六岁就能写诗,从小被人叫神童(申通?),还和他俩哥哥被叫做“王氏三株树”,看了一本被人批注的《汉书》,结果骂了好几天的娘,气不过写了十卷《指瑕》,我笑他给起名真用心,他说我以后生了孩子帮我起名,当时没反应过来,现在要骂他一句,你特娘生孩子的时候我给你当稳婆,这都是后话了。

这十卷《指瑕》给那人批的《汉书》整的灰头土脸的,那人叫颜师古,参与编纂《隋书》的那个。

当年啊他九岁……

后来就十岁了,不过也还好,当年十岁的男孩子还不是人贩子的目标,要是个女孩子人贩子还能考虑考虑。子安就这么跟随曹元到长安学医去了,学医自然避免不了那两个字:生、死。生死之间,子安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时候他还不到十四,这年龄现在也就刚上初中吧……

子安后来离开了师傅又去浪了,在长安想要送人,一般都在灞桥,既然在了灞桥,免不了又坑了那些柳。在那几年,小子安(那时候还不能叫他子安,毕竟还不到弱冠,还没个字呢。)明白了什么是三才六甲,弄清了什么是名堂玉匮,说着就和老师古德拜了。

辗转一路,回到家,开始写文章,他说当上公务员才能一展他的抱负,十六七人家就是公务员了,我忍住没骂他,我又酸了,结果后来他一篇《斗鸡赋》文采斐然,然后丢了官。大唐那么多次玄武门之变,最忌讳的就是兄弟之间有矛盾,结果小子安顶风作案,最后的结果就是,他又和我一样了,成为一介布衣,我有点替他惋惜了。

那年之后,他就去旅游了,说是旅游,其实啊我看他就是去散心了。

在看过巴蜀之后,子安的心情应该是好了很多,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担任了虢州参军,虢州是个好地方,专业对口,子安学医,虢州有药。因为一个好心,子安差点掉了脑袋,还好赶上了天下改元,免他一死。可是伯父的官却是被贬了,被贬到交趾那边当个什么交趾令。就算子安如何醉也不愿与我谈及此事,我也没有深问过,听他醉酒之后骂人,也从未听清过骂的是谁,唯一听到的就是他骂我,嗯,我也骂回来了。

子安难过至极,他要去看伯父,而我那时也未与他相识,便也是只知道这些,后来子安到了滕王阁,算是我对他最清楚的记忆了,打腹稿的实力也让我大加赞叹,子安告诉我,他当时就是为了去混吃混喝,还说他打算去滕王阁上面玩,但是当时有人宴会,不让私自上去耍,再加上要混吃混喝,就这么上去了。

他说那个都督可有意思了,当时谁都相互推辞,我就看出有什么不对了,结果他还跟我客气客气,那我能驳了他的面子吗?再说了,我知道那个老杨不服我,我就打算借着这个压一压他。

后来啊,子安找到伯父聊了什么他没和我说,但是我看到他一直后悔,后悔自己不能一展抱负,不能光耀李氏,我最不会的就是劝人,还好他在我身旁,我给他又满上一杯,又把他灌醉,醉的不知道自己沉海了,醉的忘记了答应我的事。

“当年啊,我还写了首诗送他,坐稳了!听好了!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扶月倾醉与子安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