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故事

我在澳洲的中文学生Sarah--中澳混血儿的精彩人生!

2017-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海边小妹

悉尼的冬,天黑得早,吃完晚饭收拾停当已是七点,还有半个小时。独自坐在楼下,再一次确认备课妥善,落地窗外黑漆漆一片,隐约听到树枝在风中瑟瑟发抖。我不由缩了缩脖子,感觉脚开始发凉。体寒的人最怕冬天,每周只有一晚的家教都像个负担。刚“请”了一个月的冬假,借口说孩子放假活动太多,其实就是自己发懒。语言学习贵在持续,不忍再耽误人家,复课吧。

确实自由惯了,无组织无纪律的全职妈妈生活,让我越来越不懂得勉强自己。手上原本六七个家教学生最后只留下两个,也不愿再接新的。这两个,实在舍不得放弃。为了钱吗?开什么玩笑,一周就那么一个小时25澳元,去趟超市都不够。为了责任吗?我还没那么高尚,再说,比我好的中文老师有的是,换一个焉知非福。

只是感叹缘份。留下的这两位学生,都跟了我两年多。冥冥之中,就该在这辈子与我相遇。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不断在对方身上找到惊喜。

说实话,我的兴趣爱好不那么主流,我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现实生活圈子中很少遇到共鸣的人。网络一向是我“偶遇知音”的地方,我只能在各类话题的网络小圈子里满足交流的需求。

万没想到,在澳洲这以西人为主的地盘上,会有素昧平生的人,撬开我蒙尘的话匣子,而且她们还都不是中国人!可以想象我的惊讶与惊喜。

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起身迎向门口,还未见人,就听到那熟悉的Hello。里层的木门早已为她开着了,我打开外层的铁纱门,请进抱着一叠书的萨拉,我们照例用中文互道寒暄。

一向运动装配马尾辫的她,今天高高的盘了个发髻,一件紧身外套很显身材。

我用中文问:“你今天不一样了,为什么?” 她愣着反应不过来,我便用英文解释,并再次重复刚才的中文。她顾不上回答我的问题,嘴里反复重复我说的中文,一个词一个词的回想,然后眼睛一亮:“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听懂了!”

我也像个孩子似的为她拍手叫好,然后又故作不满状的再次发问:“我问,你今天为什么不一样了?” 萨拉赶紧道歉,并立即用英文满足了我的八卦好奇心:因为今天没有体育课,也没有球赛,所以就不用穿运动装啦。


英姿飒爽的女足球裁判

由此,我引出萨拉的第一个社会身份:澳大利亚足球(soccer)界内颇有名气的女裁判。

萨拉的英文全名是Sarah Ho,父亲给她起的中文名字是何美仪。

一直只知道萨拉是中学教师,偶尔听她说要飞去哪哪执裁比赛,也没太在意,直到准备写这篇文章了,多问了一句,才惊讶的得知,她在澳洲足球裁判界竟然小有名气。落笔的时候,我上网查资料,在维基百科和谷歌上,竟都能搜到她的信息。

2007年,萨拉成为澳洲职业足球联赛(Hyundai A-League)上第一位官方指定的女性裁判。因此被认为是澳洲足球领域的女性先锋人物。

2014年亚洲足协杯精英助理裁判小组中,只有两位女性,其中就有萨拉。

另外,她还参与执裁了2004年、2006年、2007年、2011年女子足球世界杯(FIFA)的比赛。

继续欣赏萨拉在赛场上的干练风采:

这么多年,她参加过世界各地许多赛室,除了多年的女子足球世界杯,还有2008年中国奥运会、2012年英国奥运会等等。这真是个好工作,可以跑遍全世界呀,苏黎世、卡塔尔、马来西亚、孟加拉、越南、新西兰等等,都留下过她的足迹。

下图是2007年萨拉在中国举办的女子足球世界杯赛场上做裁判:

下图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和学生打成一片的中学老师

莎拉的第二个社会身份:公立女子中学教师,教体育、舞蹈和美术。

澳洲的小学教师不分科,什么都教。中学教师也要兼任几门不同的课程。不像中国的老师分科那么细。

说起来也是缘份,我以前执教的周末中文学校就借用着他们学校的教室。或许,我们还曾用过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讲台呢。

萨拉的学生里有中国背景的孩子,常常成为她练习中文的小老师。我教过几首简单的中文儿歌,她最喜欢《两只老虎》和《找朋友》,曾在班里给学生们唱过,那些中国背景的学生们特别惊讶,老师竟然会唱这么地道的中文儿歌呢!萨拉说起这些,一脸的得意。


披星戴月的研究生

萨拉的第三个社会身份:澳洲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在读研究生。每周有几个晚上要赶去上课。

我问她为什么要继续读书?她说不想一辈子当老师,而足球裁判是个略受年龄制约的工作。她心目中理想的职业是:进入澳洲公务员系统,做对外贸易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对亚洲的商业往来。所以她选择了商科。至于以后能不能成功获得理想的工作职位,走一步看一步,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澳洲大学的学费可不便宜,哪怕对本地人来说,一样是不小的负担。萨拉一个劲儿感叹学费真贵。还好,她申请到了学校的一小部分报销,外加奖学金,省了些银子。

她修的科目有涉及到亚洲商业环境的内容,带了学校发的资料给我看。其中一份东西让我印象深刻,是我在悉尼大学读第二语言教学资格的时候也见到过的,一张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文差异的漫画表,后来我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都看到过。看来她们的课程还挺与时俱进。

国外的大学课业一点儿都不轻松,许多人都说考上容易毕业难。可以想象,萨拉身兼数职,生活节奏得有多么紧张。白天在中学当老师,有足球比赛时则分身去当裁判,晚上读研究生,间中还努力的学着中文……

多么充实,但也一定有疲于奔命的时候。可我每次见她都是那么神采奕奕,看不出一点儿疲惫和倦怠。有时候要参加外地的赛室,跨州甚至出国,一走就是一周。她会带着中文作业,在飞机上写。那是对中文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喜爱,才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喜爱的事情,学起来不是负担,而是享受。


中西混血的三姐妹

介绍完了作为社会人的角色,再看看萨拉作为自然人的情况吧。

或许你已经看出来了,没错,萨拉是东西方的混血儿。

萨拉的祖父是广州人。萨拉的父亲小时候去了新加坡。因此,萨拉父亲的中文不标准,普通话又掺杂着粤语,而且不会读写。父亲从来没教过萨拉中文,所以她的中文基础接近于零。

问她想学中文的原因,她说似乎是血液里流淌着关于中国的东西,让她对东方的一切有好感,很想多了解一些,很想知道父亲和祖先的一切。

萨拉的父亲因为跑船来到澳洲并留下来,在酒吧里认识了一位善良的澳洲护士,就是萨拉的母亲。两人幸福的结合了。

可是,生下三个女儿之后,因性格不合而和平离婚。离婚亦是朋友,相互仍有亲人般的往来。三个孩子似乎并未受到影响。萨拉常常跟我讲起她的继母,言词之中透露着喜爱。继母来自中国的上海,比她父亲小很多,与孩子们的关系非常好。

萨拉的亲生母亲再婚嫁给一个比她大很多的西人。为此,萨拉还跟我深入的探讨过,为什么同样是再婚,男人可以找到比自己小很多的,而女人通常要嫁给比自己大许多的?

哈哈,涉及到到两性情感,又一个可以让我滔滔不绝的话题。要想全面分析,就得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研究。从生理上讲……从心理上讲……此处就不跑题了。反正当时我和萨拉至少聊了半小时。

萨拉的父亲懂点粤语,虽然没特地教过孩子,但萨拉多少听过也熟悉几句。当我教一些简单口头语的时候,萨拉会奇怪,为什么和印象中父亲说的不一样?于是我就明白了,一定是粤语吧。幸好我在广州也呆过那么久,简单的还是能说点儿。我改用粤语一说,萨拉就直点头。于是,我会告诉她:表达同一个意思,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下图就是萨拉和父亲的合影。第一次看这照片的时候,我由衷的赞道:你爸爸很帅啊!引来萨拉的连连点头。我不是个很会虛情假意夸人的人,而萨拉也不是。我的赞,她的点头,都是真诚的,这一点,我们俩都能感应。但她说这张表情没摆好。我说可以了,我看人只看眼睛,这眼神,年轻的时候肯定迷倒一片,哈哈。

三姐妹中,萨拉排行老二。她说她是最不用功读书的一个,小时候喜欢到处疯跑。

有一次我说周末要去蓝山赏秋色,她叫我留意看途经的某某小镇有家叫某某的中国餐厅,她中学时就在那打过工呢。还跟我介绍了蓝山一带每个小镇的风土人情。原来,她小时候就住在那边。

下图就是三姐妹和母亲的合影。多会长啊,三个孩子气质各不相同,都比父母更好看。

姐姐和妹妹都戴着眼镜呢,左二的知性美女就是姐姐。没错,按萨拉的话说,姐姐是学霸,天生爱学习。父母都不太管她们的学习。又是住在相对偏远的小镇,读着镇上普通的公立小学和中学,没上过补习班,没考过精英中学,就靠自己,成绩一直是全校拔尖。大学考上医科,从大学到硕士,成绩都是前百分之五,本来可以直升博士,但因为结婚怀孕,要随丈夫移居到昆士兰州,才放弃读博士,直接做了医生。小宝宝出生的时候,萨拉还专程飞去昆士兰州看望。回来给我秀了新生宝宝的照片,超级可爱。

萨拉的妹妹,右一笑得特别甜美的小姑娘,是名护士。因为特别喜爱大自然,喜欢更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她选择离开悉尼,去了澳洲最南端的自然生态保护得最完善的“天然之州”——塔斯马尼亚(Tasmania)。而且常常在业余时间参加环保人士组织的义工活动。听说今年交到了新男朋友,正准备带回来见家长呢。

姐姐和妹妹都定居在外地,萨拉说她觉得自己必须留在悉尼,因为父母身边应该有个孩子在。而且她也挺喜欢悉尼,她挺享受这样节奏紧凑忙碌充实的生活。

这就是一个澳洲普通家庭的三姐妹,各自发挥着与生俱来的禀赋和特长,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多好啊。


英俊体贴的丈夫

再说说萨拉自己的小家。

萨拉刚开始学中文的前两个月,都是先生陪她一起来的,当时说是也要一起学。其实,等他退出以后,我才明白,人家那是在用行动支持和鼓励太太做她喜欢的事呢。毕竟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陌生,有个人陪着当然好啊。等我们彼此熟悉了,他才放心让太太单独来。

萨拉的先生克瑞斯是个西人,长得又高又帅,性格开朗单纯,简直像个阳光大男孩儿。和萨拉一样,他也投身于足球事业,主要负责管理工作,偶尔也会跑现场。所以,夫妻俩都有出差的需要,有时候,这个刚回家,还没团聚几天,那个又走了。

因为工作需要,克瑞斯曾在中国的沈阳待过几个月,因此学会了几句特别地道的东北话。他很喜欢“卖弄”他的东北腔儿。巧了,我还就是个东北人,要是换一个不懂东北话的,还真不一定能接得了他的话茬儿。

想想挺有意思的,因为萨拉的父亲会粤语,所以我懂粤语是最好的。因为萨拉的先生会几句东北话,所以我是东北人也正好对上了。上哪找这么契合的中文老师啊,不是缘份又是什么呢。

说回克瑞斯,真是好丈夫的代表啊。萨拉不太会做饭,只要先生在,都是他做。每次我都会问:“今晚他给你做什么好吃的啊?” 萨拉便会一脸幸福的汇报美食,我呢,会从中学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西方食物的名字,当然也会教她用中文怎么表达。


一半在聊天的中文课

回想我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英文学习经历,花了那么多时间,一出国连基本的生活场景都应付不好。

记得小时候学英语的时候,一上来就是音标、语法、背单词,一想到英语就痛苦和抗拒,怎么可能学得好?考试揪着语法不放,考你到底该用of还是about……试想,日常交流,就算你用错了介词,人家照样会懂啊,对于初学者,死抠那些有多大意义呢?

我想,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了就是为了实际的运用。在真实的交流过程中学习语言才更高效。初学一门外语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双方是否互相理解了,而不要纠结于哪句话语法错了。语法等方面的精进,不应该在初学时叫真儿,否则非常打消学习兴趣。

我跟萨拉的先生说起什么主谓宾的时候,他一脸迷茫,萨拉说许多本地人也不太懂这些的。想想我自己,能把英文的虚拟语态都研究得清清楚楚,可实际运用能力呢?连小学生的聊天我都插不上嘴。典型的哑巴聋子英语。

有了自己失败的前车之鉴,我在教中文的时候,除了拼音字词的基本功学习,更关注实践演练。我想,这就是私人家教的优势所在吧。

我就把上课当成和朋友的聊天。从天气到旅行,从购物到做饭,日常接触的一切都可以是话题。起初,她中文词汇量很少,英文掺杂着已经掌握的零星中文,只要我能听懂就行。然后我用中文回答她,她不懂的地方,我会先试着用中文和手势解释,再不懂,我才改用英文。

这种类似聊天的学习,几乎占了一半的时间。她的中文听力慢慢进步了,虽然不能完全复述出我的话,但能明白我在说什么。这不就是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功用吗?

话说,我们聊起天来,常常过于投机,完全忘了时间。原本一小时的课,拖半个小时是常态,最有甚者,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的话题实在太丰富。举个例子:

课程结束,布置完作业,萨拉一边收拾一边说:“我会好好完成作业,虽然下周很忙,特别是明天。”

我问:“哦?明天为什么很忙?”

萨拉:“上午我的学生舞蹈考试,我有点担心她们没准备好。早上还约了医生。”

我:“哦?为什么约医生,不舒服吗?”

萨拉:“我们在努力要孩子,可是已经一年多了都没有,医生正在给我打促排卵药,排卵期要B超监测排卵情况……”

说这些的时候,她和往常一样的轻松正常。但,当我看进她的眼睛,只说了一句话,她的眼圈就红了。我说:“知道吗?我特别能明白你现在的感受,因为我也亲身经历过。” 她的眼神告诉我,她想听我的故事。

我多么理解她,想当年我也如她一样啊,泡在一起奋战的求孕群里,互相打气,获得能量。为群里每一个好孕的幸运儿欢欣鼓舞,希望下一个接棒的会是自己……

当你在迷茫中无助的时候,特别需要有过相同体验的人给予鼓舞。相同的苦难经历,让你们互相理解,感同身受。没经历过的人,再怎么安慰,都像隔靴搔痒。

顺其自然的,话题就进入了我曾经擅长的内容。从我大意的流产讲起,到两年的坎坷求孕保胎路,再到女儿惊心动魄的出生……

萨拉几次压抑住眼里的泪,我为她的感动而感动。我说:“告诉你这么多,是想让你知道: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不容易,每个人的背后都曾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挣扎。所以,你并不孤独,你并不是倒霉的那个,你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别人可以做到,你也可以。放松,放松,放松,越紧张越不好。”

她说:“可是我已经39岁了,对生孩子来说,太老了。” 我立即给她举了若干40多岁生下第一胎的例子。以前在求孕群里有位姐妹,习惯性流产连续流了八次,始终不放弃,终于在42岁的时候成功生下女儿。其实,要孩子是讲缘份的。现在的坎坷,只是你和孩子的缘份还没到罢了……

看看,我这一堂中文课,还附送了心理疏导和经验传授,我得是个多爱分享的人啊,逮着机会绝不放过啊,哈哈。

当然,上述的对话,我们是中英文混杂着交流的。我的英文不够好,医学的东西表达不了,特别是类似“缘份”这种词,实在不会表达啊。卡住的时候马上求助翻译软件。当然,还是以英文为主,毕竟她的中文更加没法支撑这么深入的沟通。

尽管因为语言的障碍,我们的沟通时不时被查字典打扰,但并不影响我们的互相明白和理解。

由此,我明白了一件事:

语言无疑是沟通的主要工具,但人与人交流的真正灵魂,是内容。交流一定得有双方都关心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有了内容这个灵魂,语言工具上的瑕疵是完全可以忽略和克服的。


学生亦是老师和朋友

给别人教中文,其实也是我自己学习的过程。在和萨拉聊天的过程中,我接触到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从澳洲本地生活习俗到英文,学生反过来倒教了我许多。

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愉快,交谈甚欢,常常有说不完的话。既收获了快乐,又学到东西。我想,这就是随性的我竟能坚持到现在的原因吧。

我曾介绍她收听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的澳洲SBS电台的普通话广播。她说语速太快跟不上。我就介绍她看BSB电视台的《非诚勿扰》,中文原版的,因为有中英文字幕,她说能听懂一点点了。

当然,由此她也更加了解她的中文老师。我不是以文字为生的人,但我绝对是享受中文的人。我愿意跟她分享我对文字的喜爱,包括文字背后与文化相关的一切。若你读过当今中医名家徐文兵先生写的《字里藏医》,便会明白:汉字绝不仅仅是语言工具,背后还涉及许多东方的文明智慧。

包括这篇写她的文章,我也会让她试着读读。尽管,以她目前的中文阅读水平,完全支撑不了这么艰巨的任务,但哪怕能读懂一句两句,都将是鼓舞。这样一篇长文,是介绍她自己的,她多想亲自读懂啊,看看人家是怎么写自己的。这便是最大的动力。希望萨拉能读懂这篇文章的日子并不遥远。

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会教她相关的内容,也给她品尝相应的传统食物,比如月饼、粽子和饺子。她很喜欢我女儿松子的国画小作品,我便送她一幅,开玩笑说要收藏好噢,将来她出名了可就值钱喽。

每逢圣诞节,她也会送礼物答谢我一年的辛苦。每次出国旅游,都带小小的纪念品送给我。当然,我会吵着要看她的旅游照片,听她介绍一路的见闻。

下图就是萨拉去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星际迷航》(Star Trek)影迷会时拍的照片。这著名的科幻电影系列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萨拉就是其中之一。萨拉旁边这位大家都认识吧,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脱口秀主持人和歌手Whoopi Goldberg。

最后以萨拉在澳洲黄金海岸半程马拉松上的照片结束吧。热爱运动的萨拉,活力四射的萨拉,给我阳光能量的萨拉,愿你早日如愿当上妈妈,为人生的马拉松之旅增添不一样的色彩,让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注:本文照片和内容均已获当事人同意发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