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023-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三星月

1.教育的功能

从作用的对象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功能(预期内,计划内),隐性功能(非预期非计划)

2.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代表人物是朱熹,认为教育由神创造

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认为教育源于动物的本能。

心里起源学说: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代表人物是孟禄,认为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学说:唯一正确的起源学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代表人物苏联和我国学者,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3.教育的产生

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

4.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5.古代社会的教育

(1)学校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提供教育者;

文字的创造、社会知识的积累——提供教育内容和条件;

国家的产生。

(2)古代教育的发展

夏朝: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称为庠、序、校

商朝: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学校称为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校称为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学校称为稷下学宫

两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学校称为太学、鸿都门学

隋唐时期:科举制取士,学校称为六学、二馆

宋朝:程朱理学,四书五经,六大书院,学校称为书院

明朝: 八股文,在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开设社学,学校被称为社学

清朝: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6.外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育,僧侣是唯一的教师;佛教教育,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宫廷学校、文士学校、职官学校

古代希腊:贵族子弟聘请家庭教师,贫民子弟在私立学校接受教育;雅典教育(崇文)、斯巴达教育(尚武)

中世纪西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破除经院之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7.古代教育的特征

奴隶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奴隶社会具有鲜明鸡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8.近代社会的教育

公立教育崛起;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9.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