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
第五节 三国攻秦之战
秦·函谷关。
秦军主帅大良造公孙衍亲自上城观看敌阵。他感觉这一仗的难度没有那么大,反而有机可乘。秦惠文王还做“侯”那几年他带兵伐魏,一次性就打下了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以及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等地,迫使魏侯十五县与秦!
然而毕竟是三国攻秦,不可怠慢。公孙衍看着麾下数十万如狼似虎的将士们,已经很无语了——自打到任以来,麾下诸将一直在请战,凡是没有被派出去主动出击的部队无不认为自己偏心……他站在关城上自言自语:“这帮家伙到底是有多么好战……”就在此时一支羽箭与他擦肩而过,联军再一次开始攻城了。
守城军兴奋极了!所有人拎着刀与盾就开始疯狂砍杀敌兵,战斗最激烈时有的“伍”连刀都卷刃了。公孙衍拔出佩剑连杀数十人:“儿郎们听我号令:无论你们用什么样的办法,只要把敌人赶下函谷关就行!杀!”
韩国国君韩昭侯此时在中军大帐看到了函谷关上的血战,心惊胆裂!他问身边的斥候(侦察兵):“敌将何人?”有人回答是公孙衍,韩昭侯便立刻下令:“听好!三家联合攻秦,可不是让秦军当做菜肴一般任意宰割的!你立刻传孤密令:韩军逐步撤兵,动作不要太大!”
公孙衍注意到了敌军的变化,但是依然不乱。因为他早已经趁着战斗间隙在函谷关外的几处险要之地埋下伏兵,里应外合可以重创敌军!
而魏惠王本身就不愿意打这一场战争,他只想一门心思发展国内。毕竟魏文侯、魏武侯父子两代南征北战耗费的国力可是不小。所以,看到秦军不仅攻击勇猛,防守也很过硬感到了一种来自心底里的恐惧……他宁可在大梁(魏国国都)的王宫里发号施令,也绝对不愿意亲征秦国。
但是一想到魏王室的耻辱,想到丢失的疆土他又不甘心。所以他悲从中来:“既然赵王愿意灭秦,孤也就乘此时机搏一下!传令前军,猛烈进攻!”于是魏军也开始进攻……而且带着对秦人的仇恨心理,打仗比赵军狠多了!
赵武灵王看出了自己这个联盟的不确定性。因此他对廉颇说道:“今日之战利在速决,若迁延日久,必生祸患!孤不愿灭秦大业中止于函谷关下。”廉颇点头赞同:“臣很明白大王的意思。既然我们能够看清楚自己内部的松动,恐怕公孙衍想得比我们还要靠前!另外据斥候回报:韩军有回撤迹象,虽不明显但是已经在松动之中了。如果函谷关不能一鼓而下,那么后续就会有更多的麻烦……”
赵武灵王深知三晋之地早在列祖列宗分割晋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存在矛盾了。而且魏文侯活着的时候,三国就已经是矛盾重重,但是不得不相融相处。韩、赵两国曾经多次大打出手,但是那时候魏文侯在从中调解,才算把这个“有缝的蛋”给弥合住了。
魏文侯薨,太子魏击继位,也就是魏武侯。到了武侯继位时这个曾经的霸主才逐渐衰落下去。而且,魏武侯对于三晋矛盾并不怎么热衷于调节,而是更喜欢开疆拓土!灭掉中山国之后,魏国的实力开始更加衰落。他现在这个“盟友”魏惠王论治国、论胸襟以及对国内国际的把控能力远逊其父祖……
所以,赵武灵王挥泪不止,开始有撤兵的念头了。而公孙衍则看出了联军的松动迹象,他擂鼓聚将就说了很简短的总攻训话:“函谷关他们打了俩月,本将也带诸位守了俩月。现在据报敌军已有松动之象,本将甚至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攻势不再那么凌厉了。因此,”他举起一支令箭:“诸将听令:发起总攻,务必将敌军驱逐出境!”
此时正好秦惠文王调派的其他各路援军抵达函谷关下,公孙衍就把他们直接投入决战的战场上了。近五十万秦军对阵二十多万三国联军,可想而知战果会如何了。于是,函谷关守住了,韩、赵、魏三国的国力却被大大削弱,不会再在短时间内重新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
秦国·咸阳。
秦惠文王嬴驷带领文武百官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公孙衍大军的凯旋。公孙衍则率领诸将下马跪拜:“臣大良造公孙衍幸不辱命!函谷关一战我军得胜,现还朝献捷!”秦惠文王则亲自扶起公孙衍:“将军辛苦了。孤王闻报,早已在宫中备下酒席,以待众将。对了,此战可有什么收获没有?”公孙衍奏道:“臣明显看出韩、赵、魏三国已经有相当深的矛盾。其中韩、魏似乎还有血仇未报!赵王似乎……有力不从心之感。”
接着行献俘礼,场景十分壮观。咸阳的平民万人空巷,争相目睹君王的风采!在宫宴上,秦惠文王的正妻秦惠文王后也出现在宫廷宴席之上。王后带着后宫女眷行大礼祝捷,并且对公孙衍道:“卿此战既胜,数十年内无边患矣!”
公孙衍放下酒樽,对秦惠文王和秦惠文王后的回奏,促使两个小国有了亡国之祸:“臣谢王后娘娘祝捷。不过大王、王后娘娘,臣以为如今务必灭了巴蜀!蜀地乃是‘天府之国’,兵家必争之地。臣所担心的是那样一块宝地诸侯觊觎,齐国很可能先下手为强了……”
那么让秦惠文王君臣都担心的齐国,现在又是个什么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