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教育艺术之家

我曾用心地来爱着你:汉代地方王国对帝国的文化支持

2017-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吕拾春秋

1

淮南王刘安编辑的《淮南子》书影

王国在搜集整理文化典籍,推动文化传播和学术发展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西汉初期高祖轻儒生,文景用刑名,窦氏喜黄老,使大部分儒生士人报国无门,饮恨乡野。诸侯王来到封国后需要一大批官员属下,使许多士人找寻到了一条步入仕途的捷径。

为了治理好自己的封国,诸侯王们纷纷招贤纳士,甚至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士人的反映热烈,不远千里投奔诸侯王国,充当诸侯王的师友臣子,对于王国的发展和典籍的整理做出了很大贡献。

与之相呼应,诸侯王出身皇室,早期大都接受过良好的宫廷教育,文化素养较高,他们能够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自己愿意倾心学问,厚遇贤才,结交天下名士,发现和利用人才。

在众多诸侯王之中,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和楚夷王刘郢客等都表现得十分突出。

《汉书•楚元王传》:“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

刘交一生倾心学术,不但注意延揽学者,而且教育自己的子弟求学问道,极大地推动了典籍的保存和文化的传播。

淮南王刘安为“为人好书,鼓琴,不喜戈猎狗马驰骋……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莫然后罢。”

刘安招贤纳士人数甚众,其在学术上的影响也最大,《内书》(即《淮南子》)总结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和一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内容丰富,思想涉及到哲学、法律、经济等方面,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献之一。

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刘德爱书如命,尤其重视先秦古书,使大量的文化古籍得以保存和传播。

2

东汉楚王刘英是第一代佛教徒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世族的支持下建立的,从光武帝开始宣布“退功臣而进文吏”,讲求以“柔道治国”,尤其重视儒学教育,前期的几代帝王无不是儒学方面的表率。

这样诸王的文化素养也相对较高,他们对于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虽不及西汉前期,却也不容忽视。

仅以光武帝的儿子为例:

沛献王刘辅“矜严有法度,好经书,善说《京氏易》、《教经》、《论语》传及图谶,作《五经论》,时号之曰《沛王通论》”;

楚王刘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琅琊孝王刘京“性恭孝,好经学”。

他们的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深的学术造诣,有利于东汉王权的维护和政策的推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