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为孩子读诗
这是一切读诗的源头,源于一个自发组织的妈妈群,里面汇聚着各行各业多才多艺的妈妈们,为了孩子而聚到一起。发起人是我的两个邻居,开始于绘本之旅。在偌大北京一个相对偏僻的小区,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爱上生活。自家的客厅就成了邻居孩子们每周亲子共读的书房,每周都精心设计主题阅读,还有主题手工。难得的是几乎每次活动都有爸爸们的参与,当然更少不了专业的妈妈,连唱带跳把每个参与的孩子都带动起来。后来,不满足于读书,同时也是受到了诗词大会的影响,妈妈们又蠢蠢欲动,打算开始做一个新的事情——为孩子抄诗、读诗。
是的,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不囿于共读、仍有诗歌与爱。
在电子资源如此便利的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抄诗?我想这是我们每个妈妈向自己过去读书岁月的致敬。
记得过去读书时,常常要准备一些本子,颜控如我们,当年的本子自然也是精挑细选的美丽货色,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誊抄于本子上,那些好的诗句、段落定是要熟读至背诵的。随着电子书、电脑等的普及,打字渐渐代替了写字,与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曾经的阅读和摘录习惯,以及某种由于抄写而产生的文字与灵魂的共振。
于是,我们决定每天抄读一首,不必在乎字写得是否好看。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抄读,让漂浮暴躁的心平静下来,同时带着孩子们渐渐进入那诗中的世界。每天,我们把结果拍照传到群里,不为别的,是希望外在的监督,能让自己坚持,让自己更美好。
渐渐的,妈妈们发现进了这个群,除了为孩子抄读诗歌,还有意外的收获——字从最初的难看渐渐顺眼起来;我们这些妈妈,有些虽然素未谋面,却已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我们最开始锁定的目标是《给孩子读诗》其中收录的100首诗,每个月的班长大人来定这个月每日的抄诗内容,渐渐的,我们也不拘泥于这一本,碰到合适的节气、节日或者天气,就选一些适合的诗来抄读;古今中外,时间空间都不受限。其实不论是外国名诗,还是传统古诗,每一首诗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新世界。也许本该如此,这也是一种纵横的平衡,我们希望不同的世界在孩子们的心中交汇。
我就这样,跟着这个美好的妈妈群,一天天的抄读、打卡。当然也有不解的人会觉得我太做作,孩子那么小,她也许听不懂你所读为何。可是我不管,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记得在知乎上有个提问:怎样提升一个人的文笔?其中有一个回答深得我心,摘录如下:
哲学界有一句话叫作:语言创造了世界。我理解到的一个层面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由他所认识和掌握的语言词汇量决定。譬如,你不认识洋槐,桂花,香樟,法桐,刺桐,榆钱,白杨,红柳,冷杉......那你的世界里就只有“树”;你不曾认真研究过茫然,失落,伤感,挫败,忧悒,酸楚,悲怆,苦涩,痛楚,绝望,枯槁......,你的世界就只是“不舒服“,“难过”;你不曾细辨过绯红,鲜红,水红,猩红,血红,残红......,面对它们,只能说:“啊,好红好红。”
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带她走进诗意的世界。并不求她全然记住,喜欢就记住,不喜欢就听听也好,全当是一种熏陶。
又想起一个知乎上的提问: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如下回答也是直指我心,摘录如下(ps,我是有多爱知乎):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
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的时候,“卧看牛郎织女星”;
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由于,平日也爱好画画,偶尔也会因诗词的启发,配上一些小画,或原创,或者临摹。希望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让孩子感受诗歌的美好。
我常常想,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一个原始积累,也就是输入的过程。也许输出的时间会很漫长,但,那又如何。教育本是一种缓慢而又优美的诗歌,孩子们才是这诗歌中最美的旋律。我愿意花上足够长的时间和耐心,静待花开。
正如大紧所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感谢让我遇到这些正能量的妈妈,一起做着一件小而美好的事情——为你抄诗,为你做最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