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随笔-生活工作点滴《翱翔集》

七步写作法-2积累素材

2019-08-04  本文已影响5人  成长有树

章二、积累素材

1.感受法积累素材

“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写作也是一样的,看起来平地起高楼,洋洋洒洒写出大篇的文字,其实都得益于写作者日常的积累。积累也就是积累素材,写作中的素材可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直接素材,包括通过耳、鼻、口、眼等亲身感受获得的素材、采访素材和日常笔记素材;另一类叫做间接素材,包括通过读书笔记获得的素材和快速查取资料获得的素材。

在所有素材里,最容易积累,也最容被大家忽视的就是亲身感受获得的素材。

常说某人的写作有画面感,画面会呈现在眼前,这种超写实的感觉就得益于写作者眼睛的细微观察。国外有一种照片法记忆,就是说眼睛要像一架照相机,把当时的情景拍下来,印在脑子里。不只是记住某个元素,而是把所有细节全部都照下来。因为只有你可以完整地还原画面,别人才能有画面感,也才能设身处地体会写作者当时的心境。

生活中如何用眼睛搜集素材呢?一是看主体,比如写一个人物,要记住他的样子、穿着打扮、当时的状态,才能如实地描述;二是看环境,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的人、周遭的环境等;三是看人物的身体语言,很多时候细微的肢体语言,往往能传达更多的信息,比如,我们说一个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眼神游移,这就能传递很多信息,是不自信还是心里有鬼?是害羞还是刻意地回避一些事情?

道理是简单但是还是需要多多练习多多发现细微之处详细写出开始吧!

听觉是我们经常忽视的一种感觉。五官中,唯独耳朵,会一刻不停地从外界接收信息,正因为如此,人们反而对一些声音充耳不闻。

通过听觉主要搜集两方面信息,一是周遭环境的声音,通过感知某种信息,实现更细致的观察;二是因为某种声音产生某种感受,从而有感而发。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跟自己有关的人物对话部分,其他的声音因为都混杂在一起,很难被注意到,也很难被区分。

为了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耳朵,让耳朵能更敏锐地感知声音。这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刻意去用耳朵辨识声音,具体做法是:任选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可以是喧闹的大街,也可以是深夜的房间。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去听周遭的声音,每抓住一个就顺着这个声音去找,并记录下声音的内容,然后忽略原来的声音,再转入下一个,去听、去记录。如此往复,记录下所有这个环境里的声音。

很多人都喜欢听音乐,音乐作用于内心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感受,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却很少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所以,练习对听到音乐的感知并试着记录下听到的和感受到的。

听音乐会不定期的给自己的歌单里加入几首新歌,但总有那么几首,持续保存了几周、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也不舍得删掉。其实,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不忍割舍的旋律背后,大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与气味,连带着引出的,是内心深处珍藏着的回忆……

鼻&舌

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鼻子用来闻气味,舌头用来品尝味道。鼻、舌可以帮我们找到更多写作的素材,因为气味和味道很多时候是直通内心感受的。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响力很大的美食纪录片,虽然它也是从食物入手,但它从食物写到人,从人写到家乡和故土,  从故土写到感情,最后的落脚点在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上。

转回写作话题,用鼻和舌搜集写作的素材,看起来是感知和品尝,但这个过程调动的绝不仅仅是鼻、舌,更是全身的感受,甚至是内省深处的,由饮食带动的特定情感。

这三部分,可以概括为事实、感情和行动。用叶圣陶在《文心》一书里的说法,这三部分也可以叫做“知”“情”“意”,”知“为知识,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情“为感情,说明对一个事物的喜怒哀乐,”意“为意欲,说明要把它如何处置。

写作中,通过鼻,舌获得“知”,通过内心表达“情”“意”,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素材积累法。

身&意

身、意强调由感知到想法的思维过程。靠身体感知,靠意念关照产生一些可以用于写作的素材,这是积累资料的高级形态,因为知觉和思考更加接近文章最终呈现的形态。

前面眼、耳、舌更多还是感受部分,看到光怪陆离的世界,听到新鲜事和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闻到特定的气味,尝到让人感动的味道,这些还都停留在具体的感受上。身和意更进一步,讲到了人的感知和情绪。

写作中如何靠身、意去搜集素材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倾诉法,通过及时快速的倾诉,记录下情感、情绪的喷薄的状态。既然是倾诉,也就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想到一点写一点,这样积累无数的碎片,渐渐就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内容,而这些碎片,就是写作第一手的素材。

因为感知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在搜集这些感知碎片的时候可以直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拿出手机记录,待到事后整理。

2.采访法积累素材

写作素材不会平白无故地来到写作者身边,大部分素材需要日常的积累和挖掘。日常积累就是记笔记、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点滴的细节;特别的挖掘就是针对某个人、某件事的采访调查,通过了解细节、挖掘真相的方法来搜集素材。

大家最熟悉的最常见的采访就是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会就某个问题甄选采访对象,然后设置问题,通过跟被采访者交流、探访新闻发生的环境、询问相关当事人、实际考察等方式,得到关系某个事件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写出故事或者做出评论。

新闻采访法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就其它的形式而言所有的采访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准备模块、采访模块和整理模块。

准备模块

对于采访者来说,应该在采访前充分了解被采访者和采访话题,做到有备而来。这样是比较容易获得所有必要的信息。为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可以采用采访清单法,完成一项进行打钩处理。

一、物料清单

    录音笔、笔记本、笔、手机(联络用)、相机(拍照用)、采访提纲、杂志报道、采访对象宣传单、相关新闻稿

二、资料准备清单

1、被采访者个人资料

2、媒体对被采访者的采访资料

3、网上关于被采访者的介绍、新闻稿、评论

4、被采访机构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

5、了解采访主题

6、了解被采访机构与其它机构的差异

7、被采访机构近期大事件和活动

8、搜集媒体报道中被采访者说过的话和相关的发言稿

9、相关人员对被采访者机构的评价、反馈

三、采访提纲和采访预案

1、通过上述资料,制作采访问题清单。

2、标注采访注意事项

3、采访中突发情预案

四、约见准备清单

1、约见面时间(开始时间、采访持续时间)

2、约见面场地并确认场地(交通路线、是否需要通行证件等)

3、确认随行或者在场人员

4、是否需要提前发送采访提纲给采访对象?

5、确认采访对象是否还有其他要求

做到以上清单就做到了采访前准备工作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采访模块

采访除了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还需要观察细节和采访挖掘,观察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情绪等,通过这些反应对照被采访者提供的问题答案,得到更多信息;采访挖掘,是在采访过程中,要结合现场的情况,增加追问,寻求解释等额外的要求,引导被采访者沿着某种叙述逻辑提供完整的资料。这两项工作有时候甚至比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

另外信息采集完后所对应的三类资料,分别是采访要点对应当事人陈述,非语言信息对应实际场景,特别标注的事项对应跟被采访者和采访者内容的相关资料。这三类内容结合,使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趣味,也显得很完整。

整理模块

采访出来的东西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为写作所用,因为是对话的形式,采访获得的内容比较零散,需要通过整理,排列处素材的顺序和内在逻辑,这样获得的采访资料对写作才是有帮助的。

整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采访录音整理,需要把采访中的录音原封不动地还原成文字,整理中需要保证文字的准确性,也要保持上下文的关系;二是笔记整理,需要检查采访过程中的记录,该补充的知识和资料进行补充,当时只是记录概要的丰富完善。

除了还原之外,整理中还需要进行核查。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核查、前后对核查和相关资料核查。

3.笔记法积累素材

阅读跟阅读不同,有的人读书是走马观花,看完一本书,只记住了故事情节,最典型的就是看小说,很多人只记住了故事梗概,至于小说如何编排布局,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有哪些写作技巧,他们是不会注意的。而有的人是阅读的有心人,边读边作笔记,一本书读完,自己也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通过做笔记,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也把自己的评价、感悟、延伸思考记录在笔记里面,这样的读书事半功倍。

如何记读书笔记呢?这需要根据个人的习性,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笔记形式。

所谓笔记,其实有两个作用。一是记录想法,加深印象。二是记录重要的内容,以备日后查看。以这两个功能为核心,我们会接触到两种笔记,一种叫日常笔记,记录自己日常的生活、状态、想法等;一种叫读书笔记,记录书籍的要点,读书的心得,延伸的思考等着两种笔记都对写作有好处。

一、日常笔记是直接的一手素材

日常笔记,它更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日常点滴小事。比如生活中的经历、某一瞬间的感悟、戏剧性的小冲突或者突然冒出来的某个思考。日常笔记的形式也很多样、灵活,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简单记录事情的重点。

如何记日常笔记呢?方法简单,叫“随时随地法”,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有任何想法,就赶紧把要点记录在本子上,晚上回家,尽可能详细地还原当时的要点。坚持这种方式,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写作素材库。

二、读书笔记是写作的间接素材

如果日常笔记是从自己身上往内找的话,读书笔记就是往外找,去书里,去别人的思想里、去外面的世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般来说,做读书笔记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摘要法、感触法和延展法。

1.摘要法

摘要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文章中好的句子、段落、方法、图表摘录下来。这是最常见的读书笔记形式,也叫作“把书读薄”的方法。一本厚厚的书,按照按照摘要法,只记录要点或者标题,可以迅速提炼出一本书的纲要。这就好像抓住渔网中最关键的几个点,纲举目张,迅速把书里干货抽离出来。

2.感触法

感触法读书笔记的简便方法叫作“三栏笔记”,具体是按照书本的章节内容为依托,按章节、内容、摘要、感悟分别把每一章的都以这种形式展现出来。章节,当然是每一章的标题,内容提炼的是每一章所表达的集体概括性的文字内容;摘要,是根据概括的内容把要点提炼出来;感悟,是高度总结和发散性的问题提出或概括,在内容和摘要的基础之上感悟出实质性的问题。

3.延伸法

只记录和感悟还属于对书的表层理解,更深层次的学习应该是延伸式的。比如看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书报告、一片书评,甚至是就书里的某个问题深入研究后跟作者探讨。

三、笔记的整理和应用

要用好笔记首先要对笔记进行归类,比如这一本是读书笔记,最好全部是读书的内容;另外一本是课堂笔记,就全部是课堂上记录的内容。分门别类才能方便日后查找。这是第一点,要做好整体分类。

其次,要养成给笔记加索引或者目录的习惯。笔记不要像写论文,可能记之前并没有一个事先想好的结构框架。一本读书笔记,在开始写的时候,你并不知道接下来要读什么书,会记录什么内容,只有在完成之后,再回头看,才会有一个综合的了解。

关于笔记的管理,有人会使用一种方法,叫作“笔记的笔记法”。什么意思呢?就是定期把所有笔记的内容再归纳一下。比如这一年来你做了3本读书笔记、5本课堂听课笔记、3本日常笔记,这11本笔记记录了你一年来学习和思考的历程。一般可以在年底做一个汇总:11本笔记里,哪些东西是彼此联系的?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下又是值得再复习一下的?或者说,如果用1000字概括这11本笔记,这繁杂的内容里有有什么内在逻辑性?这些内容又带给你什么成长和能力额综合提升?这些词汇总比目录更进一步,因为 它不只是列举还找到了不同渠道获得信息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

而关于笔记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是检索。通过笔记中的标记,快速找到你需要的内容。第二是线索。很多书值得反复读,很多问题值得反复思考,当再次度一本书的时候或者再次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比照之前读书笔记的内容,引发“站在自己肩膀上的思考”。第三是思考工具。读书、经历的输入,记笔记是输出,再次回顾笔记是重新思考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关系,通过这种不断地输入和输出,外部的知识、信息才能真正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也是笔记最大的作用——把外界的素材,真正内化成可以被自己所用的资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