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天性》读书笔记1

最近一直在啃的一本书,叫做《认知天性》。一本有关心理学,如何学习的书籍。书名翻译过来叫做认知天性,这个翻译很有趣。有趣就在于认知和天性的组合为派生词:认知天性。
这是一本值得给懂的人推荐的书,也是一本值得给不懂的推荐的书。学习有方法吗?这个问题,我自认为提的很好。那么答案是什么呢?
这本书,观点新颖,三观很正,它给出的不是一种绝对的方法,说的更直白一点,他告诉你应该怎么学习,怎么提高自己。
但我也会告诉你,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只有精神。这种精神来自坚韧和坚持。
首先本书始终在告诫学习的方法,不是我们多年传统意义或者在教室里常用的一种方法。改变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成果。
死记硬背,是方法,但不是好方法。什么好方法。书中给出的答案就是会使用学到东西,解决其他问题。比如我在看到书中提到的增强检索能力有助于记住知识点。
什么是检索,在我的理解就是在使用和处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能力,能举一反三,能恰当的做个比喻。
这个能力,是个好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举个例子,关于检索,我看到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甚至马孔多这个村庄,所有的人都患有失忆症的时候。他们学会了,标记。在奶牛旁边,标记奶牛,写下它叫奶牛,早上可以挤出牛奶。在勺子旁边标记,写下勺子用于盛饭等等。这就叫做检索,有了这些检索,人们的记忆力虽然忘了,但还可以知道它的用处和正确使用它。
学习一门技能,恰恰需要最多的就是使用检索功能。我们在头马学习成长,也一样。检索,这检索来自pathways,来自别人的反馈,来自自己的提前准备。
第二点,我曾经讲过,犯错误,不丢人,他是学习的一种体验。这本书,也明确指明,在学习中,不可能不犯错。如果怕犯错误,那学习不会有所提高。这是书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的点。任何天才,都会从犯错中走过来。爱迪生曾经这样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10000种不适用的方法”。在他看来,在失败面前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多年的惯性教育指引我们,不要犯错,不要去尝试。这种惯性导致了很多人,不愿意去深入学习或者去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举头马的例子,我觉得在恰当不过。那天和紫洋老师聊天,她告诉我,丽华刚来的样子,赵宇刚来的样子。你们看看他们现在的样子。犯错,是学习演讲,公众表达中必走的一步,如果没有那些尴尬的肢体语言以及语无伦次的逻辑表达,可能当事人不会知道,什么才是应该注意到的地方,也就没有现在的丽华和宇哥。
在提高学习能力和品质上,《认知天性》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正确认识学习的过程,才会真正学到东西。不要怕表现不好,大咖都是这么过来的,你怕什么!
第三点,我想分享大家的思想就是,专注几千个小时,在一项技能中,你一定会有所突破。提到专注,我觉得这是个太稀缺的词。这个时代,本身给我们直观的印象就是快速,以快取胜。这是天性使然,但认识到专注会带给你好处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它的静水流深。
专注的反义词是焦虑。在这本书中,提到的专注,它是这样描述的。当你专注于自己想去学习的领域的时候,那些焦虑的情绪和思想很快烟灰飞灭了。这是为什么?我想大家每个人,都会焦虑的时候,也都会专注的时候。焦虑的时候,效率低下,而专注的时候,效率高不高,起码你是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工作或者学习的。这是精力管理的分支,也是任何学习中一定要保持专注的由来。
这个习惯,这本书没有告诉你明确的方法。我觉得很多时候,很多书告诉你的方法,究竟对不对,咱们先抛在一边。你的问问自己,你对这个方法有没有切肤之痛,或者深以为然。
这就是这本《认知天性》,给读者最诚恳的告诫。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它就是告诉大家先去尝试,再去学习和思考。
书,先是要去看,然后渐渐的发现哪些书对你有影响,你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而不是先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学沟通学,还是去学工商管理,还是学习市场营销等等。只有去读,去和自己链接,才会逐渐清晰的明白,自己该去哪里,到哪里。
做演讲也一样,先去做,哪怕在烂,头马里也有鼓励的话语。只有不停的去做,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去扮演好角色,才会逐渐摸索到方法和技巧。而不是一上来,就应该有很高水准,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存在。
人的成长,来自于认知的改变。什么叫认知的改变,就是找到了对应解决问题的办法。
找不到女朋友,先想想提高自己,讲话没有逻辑,那就多提前准备,学习始终没有效果,那就改变方法。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也皆没有可能。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送给各位头马家人。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