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时间管理自己少有人走的路婚恋~情感

两年坚持每天5点早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6146人  Dr彭的文字和她的日子
图片来自网络
      早起者内心世界的斑斓,足以让他忽略表面的风光。                   

                           

                                / 1 /

早出晚归可能是绝大多数上班族再熟悉不过的节奏了。

从我工作第一天起,这种节奏就成了除我生理节奏之外的另一个雷打不动的节奏。

每天我都要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奔波在一条漫漫职场之路上。这条路我一走就是十几年。

这条路的起点是每天清晨我的早起。

每天早起的我都要走过一条熟悉的街,街两旁高层居民楼里亮着稀稀疏疏的灯光。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早起。

必经一条卖早点的小巷,早点摊上的豆浆稀饭、包子葱油饼、菜夹馍煎饼果子,热气腾腾地等着被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有很多为早起者服务的人得更早起。

在这条早起的路上,我会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遇见固定的人:街道上挥着大扫帚打扫路面的清洁工、车站上翘首以盼等公交的学生和上班族、沿街晨练跑步的极少数自律者。早起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十几年来,在早起的这条路上,固定的轨迹、固定的时段、为数不多的早起者,彼此间从不认识的陌生人渐渐变成了熟悉而温暖的陌生人。

               

图片来自网络

                            / 2 /

周而复始,寒来暑往,四季轮回,我习惯了这条路上的早起景象,甚至有些喜欢上了如此这般的早起图——朝气里夹杂着烟火气。

当然也有不习惯甚至很难捱的时候,比如冬季。

入冬后的冷如一个芳华已逝女人脸上的粉,明显且让人难以忍受。

每年一到这个季节,早起赶路就成了上班族世界里各种不容易之一。每每此时我就巴不得自己是个自由职业者,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想几点开工就几点开工。

想归想,允许;现实归现实,面对。特别是每年小雪节气一过,依旧是凌晨六点,依旧天还没亮,只是更冷了,早起的困难指数飙升,我不得不鼓起勇气挣扎出温暖的被窝,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走进了寒冷的天地。

赶路的我裹得严严实实,像个行走的棉被。即使这样,隔着口罩冷空气还是长驱直入刺激着呼吸道,并以领口袖口为突破口企图攻击我的单薄之躯。我不由自主抻了抻袖口,紧了紧领口,加快了脚步,融入了冬日清晨尚存的夜色里。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侠,在苍茫间孤独一人,悲壮万分凄凉万古侠气万丈。

那一刻,我在想就算这一天什么都没干,单凭这段又早又冷的赶路我已对得起这一天。

不,既然以这样被虐的方式打开一天,岂能什都不干,更得高效地干、淋漓地活、漂亮地存在,绝不能辜负了这一天。

于是,每天早起赶班车的路上,我会选定好要听的音频内容,“得到”、“趁早”、“喜玛拉雅”轮着听。碎片化的零碎时间不适合进行周密思考和逻辑推理,但利用这样零敲碎打的方式选取有用信息刺激大脑皮层,保持心智的活跃度还是很合适的。

                         

图片来自网络

                          / 3 /

这一做法坚持了好几年,收获一定是有的,但我总感觉还差点什么,因为我没有因此看到早起给我带来的质变。

于是我开始反问自己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6点起床,6点30出门,中间半个小时的时间只够我花在穿衣、洗漱、整理物品等出门前的准备工作上。这部分时间是保障生存的时间,而不是有效提升自我的时间。

这样的早起时间只够不误工作、不乱正常的节奏,其长度远远不够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还能有剩余用来提升自我。

我告诉自己,要想让早起不沦为“赶”的仓惶而进阶为“干”的踏实,就必须留出一整块相对充裕的早起时间,专注打磨一项技艺。

出于这种思考,两年前,我把早起时间从原本的六点,调整到五点,用一个小时的整块时间专注做一件事,这件事可能是码字、可能是朗读、可能是看书、可能是准备即将到来的一场硬仗。

也许有人会问我这样会不会很辛苦。答案不言而喻。早起,刚开始的时候确实痛苦不堪,甚至一整天都精神不济,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早起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了。

point1: 早起之盾能抵挡精神熵之矛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白天忙忙碌碌,忙了半天效率低下不说,整个人还昏昏沉沉,焦虑不安。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在白天会受到更多挑战。注意力是一种精神能量,受人们控制但又难以控制。

白天,各种干扰因素像一个个割据一方的军阀,都在瓜分注意力这一资源据为己有,而我这个原本注意力的主人,其实就是一个傀儡中央政府,很难掌控注意力。

注意力一旦如掉落在地上的水银难以集中时,人就会内心节奏失序,这种内心失序的现象被称为精神熵。精神熵出现后,人们需要耗费更多心力,付出更多心理努力,才能重建内心平衡。

而早起的一个小时,往往是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选择思考、阅读、锻炼还是冥想,我们都更容易把注意力从外部纷扰中拉回到自己的内在。

当我们完全沉浸在早起时光中,外界干扰远离,大脑负担减轻,内心冲突缓解,由此给我们带来的掌控感、成就感,蓄积的能量犹如一只坚硬闪光的盾牌,足以抵抗白天一整天的精神熵。

早起一小时专注带来了愉悦感、掌握感、成就感,从另一个角度讲早起缺觉也成了让我白天更高效,注意力更集中的一种动力。

为了尽早完成工作中午好补补觉,上午在办公室就会自觉地少拖延、少刷屏、少闲聊。早起还进一步逼迫我晚上停止无关紧要的应酬、追剧、刷屏,尽早上床早睡,倒床后根本没有力气想白天烦心的事直接进入深睡眠。

白天干得好,晩上睡得香,什么精神熵都统统消失了,有的只是倍儿精神的每一天。

point2: 早起让我的自律更有选择性

知乎上说,不要惹几种人里就有早起者,因为他们太!自!律!

早起是一种外显行为,自律是一种心理品质。心理和行动之间并非单向作用,而是双向影响的,自律者更容易早起,而持续的早起行为也更有助于自律。

我原本就比较自律,我会把时间、精力、关注点,长短不一,多少不等地分配在了工作、阅读、码文、护肤、锻炼、陪伴孩子这六件在我个人价值天秤上有意义的事上。

它们之间连点成线,如相互交织的经纬线,标定出我生活的座标,绘制出我规律、自律、高效、按点按时的人生轨迹。

但,这种自律也会受各种因素地影响,比如任务来时更自律些,任务走时会放纵些。

而早起会让我每天更自律,如果这一天我早起了,我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瞧瞧,我的一天是以早起的方式开头了,我已经比一般人多赢得了几个小时,于是接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上午下午和晚上必须保持这一优势,要更自律高效才行。

自律绝不意味着我这一天就活成了个钟摆,严丝合缝地,一成不变地运行着。而是说,我做任何事情时不是被被多巴胺绑架,也不是被情绪遥控,而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当我想停的时候可以停,该继续的时候可以继续,收放自如。收放自如是一种更高级的自律。

比如,在这一天,如果要应酬,我会有明确目的、特定主题、提前安排、见需要见的人,而不是和不谈正经事的朋友来一次没有目的的见面;

在这一天,如果想放松,我会极高效地完成所有手头的任务后才去喜欢的酒馆喝一杯,而不是随心而饮把时光消磨在酒馆轻柔的音乐和光线里;

在这一天,如果想购物,我会进商场直奔固定的品牌杀伐决断,而不是毫无目的地慢慢逛细细看精心挑;

在这一天,即使追网综,比如看奇葩说,我也要把戳心戳脑、走心走肾、飙泪飙笑的金句记下来,不能只是一追而过。

point3: 早起为我争取更多时间打硬仗

当老师后,我经常有受邀外出讲座的机会,不论多忙,每次呈现出来的效果绝对不能降。正因为如此,多年来树起的金字招牌在一次次精益求精中被打磨得闪闪发光,也被更多的人知道。

每次有讲座我都会在头一天晩上早点休息以确保第二能早起且精神饱满。

但也会有整个人忙到要飞起来,明显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于是早起这段宝贵的时间就为我争取了更多回旋的余地。

记得有一次讲座前,头天晩上奋战到凌晨12点,中间休息四小时,凌晨4点准时起来继续准备,5点一丝不苟地化妆穿戴,6点直奔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后,只睡了四个小时的大脑飞速运转,早饭都没怎么吃的嘴巴妙语连珠,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更是配合到位,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几次被台下的掌声打断。

我在想如果没有两年的早起习惯作支撑,突然这样快速、高强度的运行,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上都根本打不下这场硬仗。

图片来自网络

                            / 4 /

早起,于我而言并非难事,难的是坚持三百六十五天早起。当早起让我尝到甜头后,早起的习惯就会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成为了我开启新一天的重要仪式。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早起,也并不是每个不早起的人就不优秀,比如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路遥,那可是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大师。

当然,如果你是个受精神熵困扰的人;如果你是个喜欢自律带来的掌控感的人;如果你是个白天干扰过多又希望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事的人,建议你不妨试试早起。

也期待把早起中那些温暖过你、触动过你、激励过你的故事分享给我听。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Dr.彭。

最喜欢你们一言不合就关注的样子。

听说点赞此文的,都进了福布斯排行榜。

我们一起成长。

END.

原创版权,转载请私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