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斜杠”上升到“人生”的层次
前段时间很火的“斜杠青年”似乎慢慢地降温了,这是必然,像很多泡沫一样,事情会回到它本来的面目。
关于斜杠青年,我在去年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移步去看(链接,2016年6月2日的文章《关于斜杠青年,说点你不知道的》)。我在去年就说,斜杠是必然,但是不要以为那些斜杠牛人都是多向出击,同时发展。我想,这个概念慢慢冷下来,就是因为有人努力去做了之后,发现,想做斜杠青年好难啊。
于是,就又听到有些人出来反驳斜杠青年,说着就是在欺骗大众,制造概念,吸引眼球。然后,教育大家,要老老实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提升能力。
这些说法都没错,但是需要拼起来看。说说我的看法:
1.很多斜杠,都是“伪斜杠”,是希望借一个概念给自己贴上一个流行的标签。如果换一份工作就算一个斜杠的话,那我就有十几个斜杠了。一定要在某一个领域做到足够好,才能算是稳定了一个斜杠身份。如果不会判断的话,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说自己是斜杠的,都不是斜杠。这个标准可以保证百分之九十九的正确。
2.真正的斜杠有两种:
一种是看似涉猎很多种业务,但其实也就是一个核心的多种呈现。比如吴晓波老师,不管是做音频、做社群、做投资、写书、自媒体,但说到底,都是围绕财经这个核心内容开展的。其他的,都只是形式。
另外一种确实做到了多领域斜杠,但公众接纳的领域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个。比如王石,企业家,做房地产的企业家,这是大众视野里的认知。其他的身份,不管是登山、读书、乐团,都是他自己的斜杠,并未获得广泛了解。其实,其他斜杠出去的领域可能也在花企业家身份的钱。也就是说,他的斜杠都是他的“业余爱好”。
3.不要为斜杠而斜杠,既然能做到的人不多,那么一般人这么做就容易翻船。更不要瞄准多个领域,同时从零开始,那样必死无疑。
4.追求斜杠的态度要端正。
王石说,一个人的专业高度来自于勇气和智慧,一个人的人生宽度来自于趣味和自我期许。所以,如果你因为趣味去发展爱好,那可能会出现很多感兴趣的领域,这个很正常,或许还会慢慢从爱好发展成专业,从票友发展为专家,这都有可能。
如果你因为自我期许而发展不同领域,这其实是在追求多样化的人生,不甘心一辈子只积累一两个领域的认知。这就要量力而为了,而且,多半情况下,人们都是从一个领域出发,不是以跳跃,而是以挪动和迁移的姿势拓展到其他领域的。因为跳跃起来,需要的能量更大。李笑来老师说的七年就是一辈子,指的就是不断把自己的认知拓展到不同领域。
当然,正是因为斜杠难做,所以很多人才愿意扛着面大旗粉饰自己。也才会有很多人愿意尝试,只是,在方法不对的时候,受挫是一种必然。
5.从生涯角度来讲,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更应该先去探索,然后选中一个领域持续发展,再然后,就是根据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和能量持续拓展新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称呼“探索青年”更合适些。即便发展出来的“斜杠”,也都还只是尘埃未定的浅尝辄止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斜杠这件事还是放在一生的长度上来看比较好,所以,应该叫“斜杠人生”。
说是斜杠人生,并不是说只有“上了岁数的人”才有资格说这个。做互联网的丁磊去养猪,做培训的罗永浩去做手机,学医的冯唐写小说,他们之所以彪悍,不在于他们做成了什么,虽然他们确实做到了事业成功。更重要的在于,斜杠的人生都有一颗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对世界的好奇之心。
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那时候就学过人工智能,二十年过去了,这玩意终于火了。我想,不管在算法上有多么先进,干掉人类的所有棋类,替代掉人类的大部分工作,甚至如马斯克所担心的,把人类干掉。到最后,区别人和人工智能的核心点,就在于,是否能够主动地探索未知,保持好奇。
作为一个人,真的该想想自己的“斜杠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