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看不清飞虫的飞行轨迹?
2022-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临拂晓
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陷入到一种“非认知”状态,即使你处在认知状态,认知的有效性、清晰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举个例子,夏日黄昏,你看见一只飞虫在不远处飞来飞去,但你发现,它是以一种非连续状态在你眼前飞:一会儿在这个位置,然后好像消失了;一会儿又出现在另外一个位置——你看不到这只飞虫飞翔的清晰轨迹。
你眼前没有什么东西遮挡飞虫,但是为什么你看到的飞虫呈现出一种非连续状态的轨迹呢?问题不在飞虫,也不在飞虫所处的空间,而在于你眼睛本身的特性。
作一个对比:在一只以飞虫为食的鸟的眼睛里,它看到的飞虫是以一种连续性的状态在飞的,也就是说,飞鸟可以在任何一个瞬间清晰地知道飞虫的位置。
人的眼睛和鸟的眼睛的差别在于: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一秒钟,鸟类所抓取的帧数远高于人。
人的眼睛一秒钟能够抓取24帧,所以24张照片在一秒钟里在我们眼前先后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影像,而不是一张一张的照片——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如果这个帧数降到12帧,我们看到的影像就是卡顿的——早期的黑白电影里人走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奇怪状态,就是因为帧数不够。假如让一只鸟看电影的话,它看到的影像就如同我们看到早期黑白片的状态,因为鸟看到的很可能是24张幻灯片一张一张播放——鸟类一秒钟捕捉的图像是48帧,甚至是72帧。
而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飞虫的飞行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眼的可处理范围,所以我们无法清晰地看清它的飞行轨迹。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客观的对象,在不同认知主体里呈现的是不一样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以前反复讲的:认知是认知主体借助于认知手段、工具、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