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病的经历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了一对夫妇,夫妻俩在长春的一个小县城生活,男人带着一个宽大的口罩,但仍能看出嘴部有明显的凸起。聊天中得知,丈夫患牙龈癌已二十多年,手术做了四次,这是夫妻二人第三次来上海准备做第五次手术(前两次在当地做的)。看着二人憔悴的面容,心中徒然升起无尽的同情和怜悯。
仔细询问病情才得知,病人牙龈肿痛一个多月,用了许多药,均不好转。无奈下,只好碾转于个个大医院之间,直到确诊为牙龈癌。从此走上了手术——化疗——复发——再手术——再化疗...循环往复的治癌之路。
那一瞬间,我被震惊了,也被感动了。我感叹这对夫妻在疾病面前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耐力,感叹他们对大病后的淡定、包容、与病共存,感叹他们生生死死,风雨相依的情感,感叹他们大度从容,仿佛在讲着别人的故事。
不由得想起我看牙的经历。我的牙也断断续续的疼了好几个月,茶不思,饭不想,觉不睡,搞得整个人精神疲惫,心力交瘁。孩子们和老伴总是在不停的叮嘱去医院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想到大医院看病的繁琐,就会一遍又一遍的打退堂鼓。
直至突然有一天想起了偶遇的这件事情,内心一惊,莫非久治不愈的牙疼会引发其他的疾病?但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又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于是,我又耐着性子在家治疗了半个多月,依然是疼痛不止,看着孩子们焦急的眼神,不得已只好按照女儿建议的牙科最好的医院,开始了治牙的历程。
早上6点坐上了晨起的地铁,下车——换乘线路——上车,再下车,7点10分顺利的到达了牙防所。只见牙防所从里面的座椅,走廊一直排到人行路上的队伍,是神龙不见首尾。一眼望去,白发苍苍还是白发苍苍,看来牙科是老年人的专科,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老年人。但我们这些老年人绝对是遵章守纪的一代人,自始至终保持着队伍的整齐。挂号,分科,在椅子上静等叫号。下午4点终于就诊了,在医生问诊、检查、电脑快速书写病历后,诊断为”牙根周炎”。治疗的方法是,继续吃消炎药,两天后来拔牙。整个看病的过程前后不超过五分钟(因为后面还有好多人在排队)。
全所二十多名医生每天接诊四五百人(每天限号),要诊断,要检查,要处置,要保质保量,真是辛苦之极。
这次就医感触最深的是城市里看病不易,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个器官老化,都需要修理,特别是牙病患者。虽然不是大病重病,是常见病,但每个人都绕不过去这道坎。一但发作,病容病貌堪舆大病相比。轻者龇牙咧嘴,重者萎靡不振,捶胸顿足的有,两眼流泪的也有。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做轮椅就医的,子女老伴搀扶需全程陪同,更是苦不堪言。
我看到一位老奶奶,独自一人来医院就医,她颤巍巍地拉着一个拉杆箱。箱子里面装着水瓶、面包、衣服、手纸等必需品,走路时就是一个临时拐棍。
还有一位八九岁的小朋友拉着双目失明的妈妈,都在安安静静地等诊(在这个大多数是老年人就诊的医院里,已经无法实行优先诊疗了)。
一天的时间在紧张、忙碌、等待、期盼中过去了。疾病有了明确的诊断,全家人都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
我特别希望我的家人,老朋友,老同学在渐渐老去的路上,慢慢走,慢慢行,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放松心情,在患病中增长知识,找出自身规律,与病共存。愿我们都能积极、健康、快乐的生活,不让儿女担忧,就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