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笔记、观点、评论每天写1000字综艺咖

170519-《奇葩说》第四季第十五期:该不该当邀功精

2017-05-20  本文已影响281人  知鱼君

本期的辩题叫“要不要当个邀功精”,这是一个喜闻乐见的职场话题。

“邀功精”这个词,恐怕又是奇葩说导演组首创的吧,一般这种新词的出现,总能有很多玩味的空间,为解题提供无穷无尽的层面。

比如,赵大晴就认为,“精”是妖精的精,邀功精往往都是说谎精;刘铠瑞认为,“知方法,懂分寸”,也是邀功精的体现;陈咏开认为,邀功精会把大伙的功当做自己的功,会否定别人的成果;陈铭认为,“精”在于修炼,邀功精把重心放在邀功,而不是建功;肖骁认为,邀功精,“精”于邀功,邀功与无形;蔡康永老师认为,精是专精,专是独断,邀功精不会和别人分享功劳;马东老师认为,邀者,要也,是积极进取的体现,做人要做人精,邀功要做邀功精……

这样的例子能在本场辩论中找到很多,感觉这一期,全场都在扯定义,所以看完之后,我反正是没有观点的,因为对“邀功精”这个词的定义是在是太模糊了……

所以不谈“邀功精”,我们来谈谈“邀功”这个话题吧。

我在写这期点评的时候,很是纠结,因为总是找不到切入点。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原因,是不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多做事,少说话,以至于对“邀功”这件事抱有偏见,因此本能地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呢?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句话很流行,叫做“闷声发大财,这是坠好的”,虽然带有一丝江式调侃,但给人传达出了一种很“稳”的价值观。

我有一位朋友,蛤学研究颇深,这句话甚至已经成为了他的口头禅。大学时候,他总是默默的学习,低调地做学术,在我们都还醉心于学生活动时,他已经“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学术道路上。终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大四的时候,他一鸣惊人,凭着各种学术成果,拿到了各类奖项,曾经默默无名的他一夜之间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而曾经活跃于各大学生组织的“积极分子”们,都“泯然众人矣”。

那位同学的价值观,至今也在影响我,在我还没有吹牛逼的资本之前,先把事情做好。

也许,我举这个例子,来类比职场不太恰当,但我想传达一个价值观,即比起邀功背后的功名利禄,你有真本事才是最重要的,这些真材实料,即使有一天,当你散尽所有,当你跨过山河大海,穿越人山人海之后,你也能会心一笑,因为你知道,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这些,陈铭用老子在《道德经》里面的话,就已经概括了的很好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份“不争”的心态,足以令有着深厚文化信仰的中国人为之动容。

中国人的文化烙印太深刻了,所以蔡康永老师的“常识视角”来出发,“邀功”这种想做,却不敢说的事,一直是为我们的文化血液所排斥的。

然而,固然老子的话有他的道理,进入现代社会,什么是最好的职场形态呢?

老子的那个时代,一定没有职场,他们的理论来源于与天地对话。现代社会已经今非昔比了,在如今一个高度协作的陌生人社会,邀功太重要了,我相信,你不可能没有去邀过功,而理性邀功,合理邀功,才是每一个现代企业的诉求。

我虽然职场经历并不丰富,但还是拿我们公司来举个例吧。我们每周要进行工作汇报,每个季度要写个人总结,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邀功”吗?确实,也许有人因为善良而木讷,不擅邀功,也有人因为生来强势,过度邀功,但这种不均衡,并不能作为我们去排斥邀功的理由啊,难道不应该是公司上上下下,合力把“邀功”这件事情,做的更加透明、更加公平吗?

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全场的CEO们,米果、蜜芽、罗辑思维,都清一色的站在了该邀功的那一方,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至少,老板们并不排斥“邀功”这个行为吧。

像我上文提到的科研同学一样,“闷声发大财”的,在现代社会毕竟是少数。我们都是要和他人进行协作的,“邀功”不光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体现,也是寻求更稳定合作的基石。对了,我那位同学的每次发paper,其实很也是一次“邀功”啊,如果他不去汇报他的科研成果,并发布于学术界,谁会了解到他呢?

所以,不要把“邀功”妖魔化,这也许只是现代生活的常态而已。

辩题:该不该当邀功精

正方:该
马东 傅首尔 刘铠瑞 邱晨

反方:不该
蔡康永 赵大晴 陈咏开 陈铭

傅首尔:

赵大晴:

刘铠瑞:

陈咏开:

邱晨:

陈铭:

马薇薇:

肖骁:

张泉灵:

罗振宇:

蔡康永:

马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