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引言解读,经典引领阅读

2022-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sunshineing

名家引言解读,经典引领阅读

科技时代的当下,我们对未来产生了很多的期许,而科技对生活的改变正是我们所渴求又难以企及的。所以,此刻诞生的很多优秀科幻作家,就用他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力,给我们描摹了一个精彩的未来世界。而其中的佼佼者无疑就是刘慈欣。然而,这些毕竟跳脱开了生活了,也脱离了我们现有阶段的生活,尤其是学生,要怎么阅读这样的作品呢?

我想,带有名家解读,带有精彩点拨的名家作品,正是我们所想要的。而此刻我手里就有这么一套《名家作品:名师赏析系列》,读的正是刘慈欣的作品选。

翻阅了一下目录,丛书选择的都是名家,刘慈欣、丁立梅、梁晓声、丰子恺、琦君、秦文君、毕淑敏、季羡林,几乎每一个都是国内有名的作家,即使有些名字稍微有点陌生,但是你只要搜寻一下这些作家,你都会发现,要不,就是国内某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要不,就是某一方面特色非常鲜明的作家。而最欣赏的,无疑就是刘慈欣。

《刘慈欣作品:学生版》解读者为严锋,赏析的内容都在每一篇作品后面有附录和说明,选用都是非常典型的作品。翻阅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序言里,作者就明确而且清晰地告诉了读者,这本书有哪些值得推荐,刘慈欣的作品又有哪些值得欣赏,在构想上有什么突破。针对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套书。

这样的序言的好处,其实就是通过一系列相应的解析,然后告诉了我们,这一类的作品应该怎么阅读。完全可以做一下系列作品的科普。比如中国式科幻作品的特色。读完你才知道,其实在人类可以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的时候,人类就已经对这个时代有了清晰的认知了。虽然刘慈欣的写作其实带着硬科幻的影子,但是中国式的浪漫又让他带着“注重科学、想象力丰富、时空尺度极大”的阅读美感。

比如最热门的《流浪地球》,这篇小说和改编的电影其实差别挺大的,几乎就是一个完全相应的过程,而走向截然不同的故事。

书里的故事是以“我”为主要视线来解读的,依然站立在学校的角度,然后以一个学生成长到成人的那段时间来解读,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影子里。同时在这篇小说中,带有很多专业的术语,而这些专业的术语其实不影响阅读,比如“氦闪”“失控热核聚变”“脱离速度”“洛希极限”等让人觉得陌生的词语。

故事的叙述其实很冷峻,几乎每一个变化,尤其是面对地球曾经的美好,而如今的冰冷,人心的淡漠,面对人类绝境的绝望进而麻木的刻画的时候,其实比较冷静的,几乎都难以以小说的笔触来感悟。而这大概也是硬科幻的最大特色,就是呈现出客观世界。而这一点,其实个人觉得,在解读上是不够的,只是简单地点评了下,很多时候,给学生的感受,其实就是一个引言的过程而已,精华的鉴赏,还是需要自己去读,但是学生其实未必有这个能力。这样的鉴赏来引领,作用其实就比较有限了。

再如高考考过的小说《微纪元》,再像初中的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带上她的眼睛》,其实刘慈欣的小说中展示的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过程,比如《中国太阳》,水娃这个名字,让人以为就是一个乡土故事呢。而《带上她的眼睛》里交融的很多宇宙的科学之美,是足够让我们在既虚幻又现实的世界里遨游,人类早已实现了在海底遨游,但是在地心自在潜行,很明显依然还不可能。而这是,那个被困的六号飞船船员,就成了悲壮而必须的牺牲。

阅读后,感觉刘慈欣的作品最好的作品其实还在于可以让人们短暂地从现实生活里抽身出来,然后让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想象”重新回归人的思想。这套丛书的出版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可以用精当的解读来让人们感受,也可以让瑰丽的宇宙世界来呈现,简单的点评,也许就是为了给一个思路,引领读者思考吧。毕竟,太多的解析,反而破坏了这种阅读的观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