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29讲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21讲

2019-07-15  本文已影响51人  清流法苑

妙果寺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七月十二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上讲回顾——五别境心所

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上一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别境心所,就是欲、胜解、念、定、慧的主要内容。五别境心所虽然是可以个别个别起来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成就一件重大的事情,取得一定的成就,这五别境还真少不掉,而且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首先你要有欲望,要有动力;其次你对你所希望成就的那件事情,要达到一个确切坚定的了解,就是胜解;有了胜解以后,要念念不忘;念念不忘以后就可以让你的心稳定在对境上;最后你就能够开发出相应的智慧。

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你要愿意学,有强烈的菩提心;学了以后要去了解佛法讲了什么。从我们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登初地之前这一段时间内,就是为了要完成胜解,要达到对佛法的殊胜理解。只有达到了这种定解以后,念念不忘,才能进入到加行位。在加行位再入定加功用行,最后才能突破这个四加行位的最后一个“世第一位”,即世间最高境界,到顶了,突破那个境界,才能够进入到大乘初地菩萨的境界,才能真正地开智慧觉醒见实相。

所以修行的规律就是这样子,没办法去跳级的。这个道理我们要很清晰地知道,这样我们就不会盲修瞎练,我们就知道我现在处于哪个阶段,我这个阶段该干什么。我相信我们凡夫众生绝大部分人都是处在资粮位,在资粮位就是要闻思修佛法的道理。首先要听懂佛讲什么;听懂了以后要把它落实到起心动念,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去观修,达到思所成慧;具备了思所成慧成就以后,你才可以让心定下来入定去观修,定中观修就可以突破这种凡夫境界,就是取得修所成慧。这都是没办法跳级的,所以什么阶段该干什么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修行起来就一步一个脚印,不会浪费无谓的精力、走无谓的弯路。

五别境虽然内容不多,但是非常重要,告诉了我们修行乃至于成就一件重大的事情,需要做一些什么准备的。



新课学习——十一善心所

今天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下面的善心所。

【论文: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善心所一共有十一个,就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这十一个心所——心起的作用,或者说表现出来的功能作用是属于善的。与善相对应的还有烦恼法、恶的,后面会学。

我们先来看佛法里面是怎么界定这个善的,或者说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看《瑜伽师地论》里面说:

【何义、几蕴是善?答:能感当来乐果报义、及烦恼苦永断对治义。一切、一分是善。】

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以及善有哪些内容。他说能感召到当来(就是未来)的一种快乐的果报,这样的含义,就可以算是善。另外一方面,能够对治或者说能永断烦恼和烦恼产生的痛苦,只要起到这个作用的都是善法。这里的“一切”指一切能够起到这个作用的就是善法。“一分”,只要有能对治其中的一分,只要有那么一点作用的都属于善法。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一切”就是指三十七道品一切佛法。“一分”就是三十七道品当中的一分。因为清净的佛法,都有感来生的快乐果报和对治烦恼的作用的。

《显扬圣教论》

【何义、几种,是善?答:感后乐果义、烦恼苦断义、及彼对治义故。一切、少分是善。复有余义,谓无过失义、对治过失义、随顺功德义故,是善。】

这个定义中,除了刚才《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内容以外,这里多出来了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只要没有过失的,或者说能对治出现过失的作用的话,乃至于随顺功德义(就是跟功德相应的),这些都是属于善法。

我们看一看,这个定义跟我们世间人的定义是不太一样的。这个是从了义的角度来定义善法的,什么叫了义的角度呢?就是说从彻底、究竟、真实的角度来讲,其实真正能算得上善法的,一定是可以把我们的无明破除,让我们从轮回当中超拔出去的,有这个作用的才算是善法。如果只是让我们在无明大海六道轮回当中过得好一点的,不算是真正的善法,至少不是彻底真正的善法。

比如说我们助人为乐,我们行善积德,但是我们不跟他讲觉悟轮回的佛法,这个算不算善法呢?在世间的角度算世间善法,但是从佛法的角度、高度来看就不是善法,因为这根本就没有起到一点点与实相相应的作用,起不到让人见实相的作用。只要不见实相,就处在无明当中,这个苦就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大乘经典里面会讲,不能以世间善法坏菩萨正法,就是说不要以拿世间的那些善法来混淆佛法,特别是指混淆大乘佛法。因为混淆了以后,就把大乘佛法真正的作用、真正的法义给混淆了,让人看不懂了,这个过失非常严重的。

我们经常听到人家讲这个世界的宗教都一样的,都是劝人行善的。这种话应该经常听到的。其实完全不是一码事,世间的宗教很多是劝人行善的,没错。但是佛法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佛法是要让众生见真相、超越出去的,所以佛法跟世间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把它这种差异给混淆了、抹掉了,这就是在破坏佛法、坏菩萨正法,过失很严重的。

《华严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话也说得很明白了,如果把求觉悟的菩提心,或者就说真相本身,因为真正的菩提心就是真相、就是实相,如果把这个追求给忘了,你修世间的种种善法是在干嘛?行魔业。我们之前应该了解过,六欲天的魔王,他因地修五戒十善,修得非常好,修得上品圆满,但他得了魔王的果报。为什么行善得了魔王的果报?不是说他很恶很坏,或者说很狰狞很丑陋才叫魔王,是说他会障碍众生觉醒,因为他沉浸在那种五欲六尘的快乐当中无法自拔,而且他不让别人去觉醒。他希望大家都在五欲六尘的轮回苦海里面打滚,这样他才高兴。

所以你看如果你忘了求觉悟求出离,你修再多的五戒十善,都是在行魔业、造入魔的业,这个就很严重了,是不是?世间法哪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这个高度、眼界是不一样的,大家要有这个观念。

所以佛法,特别是《大乘百法明门论》里面定义的善心所,它就是紧贴着觉悟的角度来讲的。它的善的标准就是看你是不是在对治无明烦恼,是不是在觉悟真相,只要具备这样的一个作用,就是属于善的心所;违背了这一点就不是善心所,就是有过失的烦恼法,就是恶心所。


一、信

好,我们下面看第一个“信”、信心所。《显扬圣教论》这样介绍的:

【信者,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净忍可为体;断不信障为业,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利益自他为业,能趣善道为业,增长净信为业。如经说:于如来所,起坚固信。

《显扬圣教论》这样定义这个“信”,就是“于有体、有德、有能”,有体就是有个自体存在的真实对境;有德,真实的对境它是有功德在里面的;有能,就是说你可以通过努力也达到的。主要是这个意思。

于这样一个对境,什么对境呢?有真实存在自体的、有功德的、有让我们可以也能够达到的,这样的一个对境,“心净忍可为体”,心有清净的忍可,对它产生清净的忍可、不怀疑。比如说我们信有三宝。

它有什么作用呢?可以“断不信障为业”,因为你对真实的存在、有功德的、你也能达到的那样的一个境界,你不信的话,就是一个障碍,是不是?就障碍你达到嘛,你本来应该得到的利益就得不到了。所以只要你对这个境界产生了信心、相信、忍可,你就可以断除不信带来的障碍,有这个作用。

还有什么作用呢?“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可以让我们的菩提资粮,也就是觉悟的资粮可以圆满,有这个作用。可以“利益自他为业”,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真实的利益,有这个作用。“能趣善道为业”,能够让我们的生命趣向善道,有这个作用。可以“增长净信为业”,能够增长我们清净的信心,还有这个作用。“如经说:于如来所,起坚固信”,这里就是贴着三宝来讲的,就是指我们对于这种有真实功德利益的三宝的这样一个对境,有信心、忍可了,这个就是属于信心所的作用。

《大乘广五蕴论》这样说:

【云何信?谓于业果诸谛宝等,深正符顺,心净为性。于业者,谓福,非福,不动业。于果者,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于谛者,谓苦集灭道谛。于宝者,谓佛法僧宝。于如是业果等,极相符顺,亦名清净,及希求义。与欲所依为业。】

 这里讲的稍微多一点,什么是信?他就说于这些因果的道理,还有四圣谛的道理,还有佛法僧三宝,于这些对境产生一种深深的“正符顺”,就是正确地与它相合、相随顺,就是如实地忍可。同时它以什么为自体呢?就是没有怀疑,心很清净为信的自体。

“于业者”,就是有什么业呢?有福业、非福业,福业就是善业导致的一个福报,非福就是不善业。那么不动业是什么?主要是指修定的业,修定的果报。“于果者”,就是有须陀洹就是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这个果是广义的说法,不仅仅是指小乘,也包括了大乘的在里面。大乘的初果也有的,也有二果三果四果,也有无学位。“于谛者”,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大乘有大乘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含义,小乘有小乘的苦集灭道的四圣谛的含义,不一样的。“于宝者”,就是佛法僧三宝。

“于如是业果等,极相符顺”,就是说前面列举的这些,都是在因果当中的,都离不开因果。想取得初果,就要具备初果的因,你就要修因;你想证到四圣谛,当然也要去了解四圣谛,要按照它的要求去修行。所以这些内在都是有因果关系的,都是有道理的。

那么信是怎么信呢?其实就是信它们的因果而已。它们介绍的规律揭示出来的因果,你都能够相随顺地去相信。所以具备了这样一个信的心,就叫清净。还有“希求义”,希求就是希望得到的意思。希求——真信了以后,它有这个含义,你肯定会想得到,是不是?所以信就包括了希求的含义在里面。“与欲所依为业”,就是能够产生一种意愿,追求的意愿,信有这个作用。

我们看大乘基法师的介绍:

【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此三种信也。言心净为性者,谓此性澄清,能净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云心净为性也。】

这里我们简单过一遍就好了,大概的意思都差不多的。我们看一下后面的不太一样的地方:

“言心净为性者,谓此性澄清,能净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云心净为性也”。这里详细一点,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这个信为什么能够是以心净为它的体性呢?信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怀疑了?怀疑就是不清净的意思、就是有矛盾冲突纠结烦恼。信了以后就说明没有那些东西,就很清净,这就是信自体的意思。这种清静能够让我们的心不断得到净化,有这个作用。他打了个比方,就像有一些天神有清水珠,把珠扔到浑水里面去,水就会变得很清。那么这个信就相当于清水珠一样的,能够让我们内心的怀疑、烦恼、纠结、种种矛盾冲突都得到净化。所以修行第一步就要培养我们的信根;信根一旦得到滋养、培植出来了,就会产生力量,就叫信力;这个力量就会让我们不断地能够深入到佛法当中去,得到该有的成就。


二、精进

《显扬圣教论》:

【精进者,谓心勇、无堕、不自轻贱为体;断懈怠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精进为业。如经说:起精进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

大意,什么叫精进呢?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很勇敢,或者说很有勇气。“无堕”,就是不退缩。“不自轻贱为体”,不自轻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对自己没信心,或者说叫自卑,不这样子的。所以我们的心里很有勇气、很勇敢、不退缩、不自卑、不自轻自贱,以这个为精进心所的本体。

有什么作用呢?可以“断除懈怠障”,这是对治看到了吗?精进可对治懈怠懒惰这种障碍。因为懈怠懒惰可以让我们达不到想要的目标,会障碍我们。

“如前乃至增长精进为业”,这个精进可以保持像以前一样的精进,同时还可以不断地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精进,有这个作用的。

“如经说:起精进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经中告诉我们说,一旦我们精进形成了一种惯性,可以安住在精进的这种状态当中的时候,就有一种势力出来,会有勤奋的作用,会有勇猛、勇敢的作用,会有坚强猛利这样的一个作用出来。“不舍善轭”,善轭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轭,轭就是套在牛脖子上的那种木头,两头都拴一根绳子来套着牛,可以指挥它的方向,那个就叫轭。“轭”引申过来就是方向的意思。不舍善轭就代表不会舍弃正确的方向跑到邪道上去了。所以精进就有这个作用,能够让我们在善法当中一直这样子前进。

《广五蕴论》这样介绍:

【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善品现前,勤勇为性。谓若被甲,若加行,若无怯弱,若不退转,若无喜足,是如此义。圆满成就善法为业。】

这里不同的地方介绍一下。他就说精进就像披了一个盔甲一样的,披了盔甲,打仗的时候是不是就不怕?有保护。“若加行”,就是加功用行,就是不断的努力。“若无怯弱”,就是不会胆怯,不会示弱。“不退转”,不退步。“无喜足”,就是不会得少为足,取得一点成绩了就不前进了,不会这样。这些含义就是精进的意思,它有什么作用?可以圆满成就善法为业。这里的善法要记住,一定是佛法当中的,要跟世间善法作一个区分,因为这里大乘佛法讲的都是从了义的角度讲,要记住这个立场,就知道它指的善法,就是指觉悟宇宙生命真相的。

大乘基法师讲的,我们读一遍,基本上也差不多:

【言精进者,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谓善品修,恶品断。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捍表精纯,简净无记。又云:勇而无怯,捍而无惧。言满善者,圆了善事,名为满善。故三根为作善,此名满善,能满彼故。】

说一下与其他不同的地方。这里主要提出精进具有断恶修善的作用,然后还可以“三根为作善”,三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这个称为三善根,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的三善根。就是指我们精进可以圆满无贪无嗔无痴的三善根。真正的圆满了无贪无嗔无痴,就是贪嗔痴不起现行了,至少是这个基础,对吧?贪嗔痴不起现行,要达到什么阶位?至少要登初地,小乘人的贪嗔痴不起来,只是压住了、没断,以后从灭尽定出来还会起来的。所以小乘人证到阿罗汉以后,为什么会退?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阿罗汉反反复复地退,退三次、退八次的都有,最后有些人退到他不想折腾了,当他证到阿罗汉的时候,他叫别人把他给杀掉。他想在这个位置上不退了,入灭尽定,所以他不究竟。真正的断贪嗔痴,就是达到无贪无嗔无痴,只有大乘的初地菩萨才做得到,也就是贪嗔痴永远不起现行,然后直接在阿赖耶识的种子位就把它慢慢净化对治掉,直到圆满成佛。


三、惭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谓过失,智者所厌患故。羞耻者,谓不作众罪。防息恶行,所依为业。】

“惭”和“愧”,我们应该听说过很多,我们有时候出口就讲我很惭愧。我们看一看佛法怎么定义“惭”和“愧”的。

首先我们看“惭”。“惭”就是“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自增上”就是凭着自己的这种能力。“法增上”就是凭着正确的标准来做参照系。参照干嘛呢?发现自己所做的罪业。发现这个罪业以后会有什么?羞耻出现。就是通过自己的反省能力以及这正确的参照标准,发现了自己所作的罪,然后对这个罪产生了一种羞愧、可耻的心态。“罪”就是过失,“智者所厌患故”,罪业就是一种过失,有智慧的人是要厌离的。“羞耻者,谓不作众罪”,羞耻就是不屑于做那种有罪过的事情,做了会感到羞愧可耻。它有什么作用?可以“防息恶行”。只要我们升起了“惭”的心,有羞耻感,我们就可以对于一些恶行,起到防非止恶的作用。

所以“惭”为什么是善法?它可以让我们断恶修善,可以让我们远离罪业过失,所以它是善的。这里的“自增上”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反省能力,我们自己认知能力,觉醒能力。法,这里面就是佛法,我们就是对照佛法的标准来发现自己的过失,产生羞耻感。这样子可以让我们不断地在善法当中上上增进,对于恶法可以不断地去避免、化解它的过失。

大乘基法师说:

【言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法力者,自谓自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耶?】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惭就是依靠自己的法力和依靠佛法的力量,让我们去崇敬尊重贤善的对境,这是“惭”的一个体性。可以对治无惭,止息种种恶行为它的作用。

“自法力”,这里介绍说,“自谓自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就是说我这样一个佛弟子的身份,学了佛法,还敢做违背佛法的这些事吗?那就不敢了,是不是?你有这样的认知,你就不会去做那些佛法里面说的不对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

惭愧,一般是合起来讲的,惭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善心所。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自觉地断恶修善,不断地进步。你看这个里面不能少了反省能力。惭就是要针对自己做错的事情要反省,你要发现做错了。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样的一个反省能力,他很难进步的,他做了错事都发现不了,这样子就很难进步了,所以惭很重要。后面讲的愧也是一样的。


四、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愧?谓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他增上者,谓怖畏责罚,及议论等,所有罪失,羞耻于他。业如惭说。】

这里他定义愧是什么意思?“谓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谓他增上”是什么意思?就是通过参照别人的看法,通过参照外在的一个判断标准,来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有罪过有过失,然后产生了羞耻,这样的一种心。前面的惭是自增上,就是通过自己的反省,内心自己反省。这里愧是愧对他人。我们通俗讲,惭就是自己觉得自己不舒服,对不起自己,不安、羞耻。愧就是愧对别人,愧对外在的。

“他增上者,谓怖畏责罚,及议论等,所有罪失,羞耻于他。”这里解释了一下,什么叫“他增上”。就是害怕那种外在的责备、处罚,还有种种人家背后的非议,如说你做得不对、有罪过等,然后产生了一种羞耻于别人的那种心态。你看,愧主要是来自于外在的因素导致的一个心态。

它有什么作用?跟惭是一样的,就是可以“防息恶行,所依为业。”可以防止种种的恶行,防就是预防,息就是止息。所以愧也很重要,可以形成一种监督自己的力量。

大乘基法师这样说:

【言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世人讥呵,名世间力。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也。】

意思差不多,简单说一下。他说愧,就是依据世间力——世间、社会的力量。“轻拒暴恶为性”,轻视拒绝那些种种恶劣的事情,为它的一个体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可以对治无愧烦恼、止息恶业为它的作用。“世人讥呵”,世人讥笑讥讽呵责呵斥,这个就是世间的力,即舆论的力量!那么“轻有恶者而不亲”,轻视那种恶的对境,而不去亲近它,就是远离它。“拒恶法业而不作也”,拒绝那些种种的恶法、恶业,不造作,就是止息恶业。

惭愧连起来讲,它有同样的作用——“止息恶业”的作用。说白了就是可以让我们断恶修善。而且这种力量,惭是主要源于内在的力量,自觉自发的力量。愧,有一部分是源于外在的舆论的压力,外在的制约力量。这个内外的力量都有可以让我们断恶修善的作用。所以佛教里面有一句骂人的话,听上去没什么,其实是很重的。大家应该听过吧?——“你这个人无惭无愧”!这句话你听上去好像没什么,其实在佛教内部来讲这句话非常严重的,就说明你这个人没救了,懒得管你了,没救了。为什么?你内在没有力量,没有自觉的能力,外在的力量也制约不了你,你这个人就是随业流转,没有向上的可能了。所以说无惭无愧这句话很严重的,从反面我们就知道惭愧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经常生惭愧心,要发现自己不足,要发现是否影响到身边的人、愧对别人!

其实我们在工作学习当中也会经常发现一些某方面无惭无愧的人。比如明明这么多人在一起学习,他影响到别人,还觉得理所当然的,这个就是无惭无愧——他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过失,同时他也没有觉得影响到别人。这就是无惭无愧嘛!这样的一种状态,你想他改这个毛病,他改的过来吗?改不过来的,他下次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但是如果反过来说他有惭愧的话,第一个,他自己就会改,只要他发现了,他马上就会改。第二个,别人提醒他一下,他也很快就会改。所以惭愧为什么是很重要的善心所?原因就在这里——可以改恶向善呐!


五、无贪

【《显扬圣教论》:无贪者,谓于有、有具,厌离无执,不藏不爱,无着为体。能断贪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贪为业。如经说:无贪善根。】

大意就是说,什么是无贪呢?“谓于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三界。“有具”就是导致三界的原因,构成三界的因素。“厌离无执,不藏不爱,无着为体”,就是对于导致三界六道轮回的这一切,不管是原因也好、是现象也好,厌离不执著,也不去私藏,也不去贪爱。以不执著为无贪的自体性,或者说为它的含义。

它有什么作用?“能断贪障为业”。可以断除我们内在的贪欲。贪一定会构成障碍的。你贪什么就被什么障碍、就被什么束缚,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贪就是障碍,无贪就能对治贪嘛!就是破除贪障,有这个作用。“如前乃至增长无贪为业”,就像前面一样无贪,也可以继续发挥无贪的心所,让它得到增长,即保持或者增长无贪,有这个作用。“如经说:无贪善根。”无贪是一个善根。什么叫善根?可以长养一切善法。从佛法的角度讲,可以让人增长善法,最终圆满无贪无嗔无痴,破除无明觉悟真相的,称为善根。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无贪?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著为性。谓于诸有,及有资具,染着为贪,彼之对治,说为无贪。此即于有,及有资具,无染着义。遍知生死诸过失故,名为厌患。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内容也差不多,这里不同的介绍一下。“遍知生死诸过失故,名为厌患。”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有快乐,你干嘛要不贪?因为你知道这个是生死轮回,充满了种种的过失,让我们在三界六道里面不停地轮转呐,受尽的种种折磨痛苦。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发得起“厌患”的心。厌就是厌离,患就是过患,厌患就是不想要那些不好的东西了。所以无贪以这个为它的一个特性。好!其他的差不多了,就不多说了。

【大乘基法师:言无贪者,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着,作善为业。言有、有具者,上一有字,即三有之果,有具即三有之因。】

这个都好懂,就不多说了。


六、无瞋

【《显扬圣教论》:无瞋者,谓于诸有情,心无损害,慈愍为体。能断瞋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瞋为业。如经说:无瞋善根。】

瞋,我们讲嗔恨,就是发脾气很恼火。那么“无瞋者”是什么意思呢?“谓于诸有情,心无损害,慈愍为体。”对于这些有情众生,我们没有一种损害的这种心。损呢,就是损坏的意思。害就是恼害。就是要以慈愍为体,只有我们的心有慈愍,即这种慈悲哀愍、怜愍众生的心,我们就不会有瞋心出来。所以无瞋主要是讲慈愍为它的体性。

“能断瞋障为业”,有断除瞋这种障碍的作用,瞋肯定是障碍,有一句话叫什么?“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瞋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障碍我们觉悟。

“如前乃至增长无瞋为业。”还有一种作用就是有无瞋的心起来了以后,可以继续延续前面的无瞋乃至于增长无瞋的这种作用。

“如经说:无瞋善根。”无瞋也是一个善根,可以增长、助长、长养一切种种善法的,所以叫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称为三善根,很重要的。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无瞋?谓瞋对治,以慈为性。谓于众生,不损害义。业如无贪说。】

这个内容差不多,过了。

【大乘基法师:言无瞋者,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言苦、苦具者,苦谓三苦,苦具者苦因。】

稍微说一下。大乘基法师说,无瞋就是“于苦、苦具无恚为性”。我们都知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还有八苦的说法,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无量苦!对于这种苦和苦的原因——苦具就是苦的原因、导致苦的原因,都没有一种恨、怒的心,为它的无瞋的体性。可以对治这种瞋恚,可以作善为它的作用。

这就是无瞋。


七、无痴

【《显扬圣教论》:无痴者,谓正了真实为体,能断痴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痴为业。如经说:无痴善根。】

无痴就是“正了真实为体”,正确了知真实相为无痴的自性、涵义。我们看“痴”,“知”字上面一个“疒”字头。错误知见、错误看法、错误观念都属于痴。对真相不了知,不能如实了知的这样一种稀里糊涂的心态就是“痴”。所以无痴就是以正确地了知真实性、真实相为它的一个自体。

可以有什么作用?能断痴的障碍。“痴”当然是障碍,直接障碍我们见真相的。“如前乃至增长无痴为业”,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继续保持之前的无痴,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又可以增长无痴,不断地增长,这个也是一种作用。“如经说:无痴善根”。无痴也是一个善根,可以长养一切善法。


我们看一下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这三善根很重要。所以我们修行的时候,是不是要对治我们的贪嗔痴?不对治贪嗔痴就被贪嗔痴障碍了,将来就要受苦的。不但见不到真相,还受苦、受罪报。其实我们再把它浓缩一点,贪嗔痴其实就是一个贪。

这里提前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五十一个心所有善法有烦恼法,其实根源就是围着一个贪来讲。对治贪的就是善法,助长贪的就是烦恼法。其实我们凡夫的一个烦恼根源就是一个贪。你看瞋,为什么你会瞋?不如意,贪不到,所以你瞋的同时,背后是有贪心的,你贪瞋的相反面。痴呢?你为什么贪,你不了解真相,你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你以为你得到嘛!贪就是非分之想嘛!你判断不清、认识不清,不就是痴嘛!所以痴就是贪,贪就是痴。贪嗔痴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从各个角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的状态。包括后面的烦恼心所,有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还有无惭无愧也是烦恼。这些烦恼本质上就是围绕一个贪,助长了贪就是烦恼。就是把烦恼从各个角度细化了,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

认识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去对治。如果你不认识它,你治什么?如果你认为它理所当然的,你还会去对治它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嘛!所以我们学佛法第一步,你要先了解自己的凡夫心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了以后,知道什么该保留,什么该对治,这样才叫如法如理地修行。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很多人是不了解自心是什么状态的,心有什么功能作用,有什么功德过失,一概不知。然后一天到晚说他是修行的,还抓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语,认为是开悟了的。这是很无奈的事情,说起来很多人不愿意听,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不听佛菩萨讲的,我们老是自以为是,凭着自己想当然地去修行,认为那样就可以觉醒。一个从来没有觉醒过的人,想凭着自己盲修瞎练去觉醒,这个可能吗?不可能的。按照那些已经觉醒的人的引导,还不一定能觉醒,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行的!因为没见过真相的人,是猜不出真相来的。没见过真相,绝对猜不出来。因为真相是离开了我们的思议境界,离开我们凡夫的语言、思想——实相离言的,我们一直在讲这个问题。我们不要说佛菩萨见到的实相,我们无法思议、猜不到。就是我们眼前感知到的五蕴境界,我们都说不出来它本身。这个能理解吗?我们思议出来的绝对不是我们感知到的那些对象本身。如果不信的话,大家随便在外面捡一块石头,你用语言把石头描述出来给大家听看看。每一个人听到的感知到的想象出来的石头都不一样,这就说明你没有办法把石头本身描述出来,讲不出来的。所以光靠我们去猜去想,是永远都见不到真相的,只有老老实实依据已经觉醒的佛菩萨的教导,才有机会醒,还只能是说有机会醒。能不能醒,还要看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但是如果把佛菩萨指引的这一个方向都失去了,都不把握了,那就没有机会,没有可能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了。

继续看论文。这里还有大乘基法师解释的无痴:

【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好懂,看过了就好了。


八、轻安

《大乘广五蕴论》这样介绍轻安:

【云何轻安?谓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谓能弃舍十不善行,除障为业。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转舍粗重。】

什么叫轻安?我们应该听过轻安这个词,特别是喜欢搞禅修打坐的人会常说轻安。但要搞清楚什么叫轻安,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轻安。

“谓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什么叫粗重对治?了义说粗重就是烦恼。只要有烦恼,就会让自己不得自在、很粗重,比如身体很沉重,内心感觉压力很重,不自在。身心调畅了,能达到一个什么作用?堪能为性。就是身体和内心的状态都很调和、很柔畅、就是身心都很自在、很听话。他有什么功能作用呢?堪能。什么叫“堪能”,“堪”就是承受承担的意思。我们经常不是讲不堪、不堪吗?好像接受不了的意思是吧?“堪”就是能接受,能承担。“能”,就是给你分派了任务,你能承担得起来,比如说打坐,你要是真的达到轻安了,往那一坐,比如说把注意力安住在呼吸上,你就可以很轻松地把注意力安住在呼吸上,不分心,就是能完成你该完成的任务。

“谓能弃舍十不善行,除障为业。”可以舍去十不善,就是十善的反面。杀、盗、淫、绮语两舌恶口妄言,还有贪、嗔、痴,可以舍弃那种不十善的种种业行。除障为业,有可以破除障碍的作用。“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转舍粗重。”可以把身心那些很粗重的状态转化掉,去除掉。

【大乘基法师:言轻安者,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谓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转安适故。言堪任者,有所堪可,有所任受。言转依者,令所依身心,去粗重得安隐故。】

这个详细一点,我们说一下,什么是轻安?就是“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忍为性”,跟前面讲的差不多,后面讲得具体一点,对治昏沉,转依为业,一旦达到轻安了以后,就可以对治我们的那种心迷迷糊糊的状态、昏沉就是打瞌睡,打瞌睡是不是不自主不自控了?那个就叫不堪任,知道吧?本来不能打瞌睡的,你偏要打瞌睡,那就是你完成不了你当下该完成的任务,就不堪任了,是吧?所以堪任就能对治昏沉,就可以不打瞌睡。同时还包括了对治掉举,掉举就是打妄想。

所以轻安一般是讲入定之前你要达到的一种心所的功能。昏沉、掉举,就是我们心不堪忍了,完成不了他该完成的任务,但是如果达到轻安了,就可以对治这些问题。

“谓此伏除能障定法”能够伏除昏沉和掉举,就能排除入定的障碍。“令所依止转安适故”,就是令我们的修定所依止的身心能够转为安然的、很舒适的状态。这种身心很安、很舒适的状态就叫轻安。它的标准就是能够对治昏沉掉举,能够堪任当下该做的事情。


九、不放逸

【《瑜伽师地论》:不放逸者,谓修习诸善法,防护不善心。因果相属故,俱应为彼相;不放逸者,谓得信已,于乐出离障碍法中,防护其心,恒常发起善法修习。】

不放逸这个词应该也听过很多次,主要意思就是说“修习诸善法,防护不善心”,不放逸指的是要修习种种的善法,防止起种种不善的心。简单讲就是不起恶心。“因果相属故,俱应为彼相”不放逸的因和不放逸导致的果,是因果相应的,都可以称为不放逸的状态。

“不放逸者,谓得信已,于乐出离障碍法中,防护其心,恒常发起善法修习”,首先要有信在前面,已经有信心了,相信种种出离障碍的佛法。在这个法当中,我们要防护那种种种不善的,比如说懒惰、懈怠等种种的心理状态,要防护这个状态。要恒常的时时的刻刻的发起善法的修习,达到这一步才叫不放逸,不容易做到的,是不是?我们对照一下自己,看自己放逸了没有?是“恒常发起善法修习”,真正的不放逸的人叫行住坐卧心都用在道上。睡觉都用功的!达到这个地步,才可以说这个人真不放逸。其实你看修行人一说起来都知道的,如果这个人平时很用功,然后看上去也不错的,但是一睡觉的时候啥都不知道了,像死猪一样,我们说这个也可以叫放逸。因为睡觉的时候完全没有修行的心了,提不起来了,知道吧?但是如果真正不放逸的人,在睡觉的过程当中,睡眠也是很浅的,一直会有用功的心在持续下去的。佛教为什么要右侧卧吉祥卧休息,因为吉祥卧可以让我们的心保持一个比较清醒的,不至于太昏沉的状态,有这个作用的。所以睡觉都要用心的,这个时候才真的称得上不放逸。

【《显扬圣教论》:不放逸者,谓总摄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为体。依此能断恶不善法,及能修彼对治善法,断放逸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不放逸为业。如经说:所有无量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根。】

他说不放逸主要没有自己的东西,就是针对前面讲的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个为他的自体。所以不放逸,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心态。它就是把前面的无贪无嗔无痴精进摄到一起,给安立一个名字叫不放逸!只要做到无贪、无嗔、无痴、不断的精进修,这就可以叫做不放逸。那么这样能断恶修善,能够对治放逸的业障,有这个作用。其他的都差不多。还有这里讲“所有无量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根。”把不放逸也当成了一种善根了。我们虽然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我们也想断恶修善,但是我们却放逸。那你善法是生不起来的,只能停留在妄想的状态,是不是?所以要不放逸就是要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地修行,这样子才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不放逸,其实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只要认为五蕴实有,就是在放逸,知道吗?忘了空正见就是在放逸。因为离开了正见,离开了该修行的正见,跑到别的邪见上去了,这就叫不精进了,叫放逸了。这是最了义的说法,所以我们有了这个标准,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一天下来,精进了多少放逸了多少。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依止无贪乃至精进,舍诸不善修彼对治诸善法故。谓贪嗔痴及以懈怠名为放逸,对治彼故是不放逸。谓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法,对治不善法,修习善法故。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大意都差不多,没有很特别的地方,我们就略过好吧。

【大乘基法师:言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修断,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防修者,于所断恶,防令不起;于所修善法,修令增长。言精进三根者,此不放逸即四法防修功能,非别有体。或云信等,亦有防修功能,何不依立?曰:余六比四势用微劣,故不依立。偏何微劣?非善根故,非遍策故。】

这里稍微有点不同,详细一点,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前面的都差不多,主要意思就是说不放逸,就是依据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个法来安立的,不是另外有体。那么为什么要依这四个安立,不依前面的“信、惭、愧、轻安、行舍、不害”六个来安立?因为这六个比“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个的力量、力用要小一点,作用没那么大,没那么明显。因为精进,无贪,无嗔,无痴这个善根,它是遍一切善法的根,它是生出一切善法的根,它遍一切善法,但是前面的六者“信、惭、愧、轻安、行舍、不害”没有普遍的起到策励修一切善法的作用。它们有策励的作用,但不是遍策。只有精进无贪无嗔无痴,才是一切善法生起来的根。所以就以这个四者来安立为不放逸的心所、功能。

还有普光法师讲得很简单:

【耽着五欲,名为放逸。远离彼尘,名不放逸。】

就是把心耽误在五欲六尘上面,就是叫放逸。远离五欲六尘就叫不放逸。什么叫远离?怎么远离法?从大乘佛法角度来讲,没有五欲六尘可得!把这个正见提起来了,就是远离!如果还认为有五欲六尘可得,它们都有自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跟我没关系,只要我不执着就行了。那这就不是大乘佛法里面的不放逸,就是放逸!


十、行舍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舍?谓依如是无贪无嗔乃至精进,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又复由此离诸杂染法,安住清净法。谓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性故,或时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初得心平等;或时任运无勉励故,次得心正直;或时远离诸杂染故,最后获得心无功用。业如不放逸说。】

《大乘广五蕴论》告诉我们说,行舍,简单讲,这个行就是指行蕴,思想精神活动。舍,把某些行蕴舍掉、停下来。好,他这里再这样告诉我们说,“谓依如是无贪无瞋乃至精进”,就是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做到这几点了,心就达到平等性了。心一平等了,跟着就正直了。然后继续深入就可以无功用行。就是可以自然地保持一种无贪无瞋无痴精进的状态,让心处于在这种平等正直的状态。

“又复由此离诸杂染法,安住清净法”,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离开了种种烦恼杂染,恶法。可以安住在这种无贪无瞋无痴的清净的境界上面。他这里就介绍解释一下了,因为依据了无贪无瞋无痴精进的这种情况,所以就可以远离昏沉掉举的种种过失。这样心就得平等了,得平等了以后可以“时任运无勉励故”,无勉励,就是不勉强,不要激励,自然就达到了,就可以达到一种心的平等的状态。在这个状态当中继续地保持,慢慢心就可以达到正直的状态。其实这个标准不高的,还是一种凡夫心态当中的正直。那么就是说这样的一个状态达到了以后,同时它就是远离了种种贪嗔痴的杂染。远离了这种种杂染以后继续安住可以得到心无功用,心无功用就是不需要造作,自然就出现心很平等,很正直的状态。它的作用就跟不放逸是一样的,可以“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就可以导致出世间或者出世间的一种正确的行为出现。

【大乘基法师:言行舍者,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言行舍者,乃“行蕴”中舍,简“受蕴”舍故。言“令心平等”等者,由初舍令心离昏掉时,初心平等,次心正直,后无功用,此初中后差别之位也。此亦即四法者,离彼四法无别相用矣。何知无别?曰:若能令静,即是四法。若所令静,即心等故。或曰:既即四法,何须别立?曰:若不别立,隐此能故。】

“言行舍者,乃“行蕴”中舍,简“受蕴”舍故。”这里明确说行舍就是行蕴中舍,简别于受蕴的舍的情况。行蕴指我们的思维活动,种种的精神运作行相、状态,先把某些停下来,这个叫行舍。受舍呢,受蕴里面也有舍的,修行可以把受给舍了,可以做到的。

“初心平等,次心正直,后无功用,此诸初中后差别之位也”,也就是说行舍达到一个次第,前面、中间和后面呈现出来不同的状态。“此亦即四法者,离彼四法无别相用矣”,不是离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还有一个行舍可得。为什么?他说“若能令静,即是四法。”这个四法是前面的无贪无嗔无痴精进,是这个四法。做到了这个四法,就能让心静下来,是这个意思。

“若所令静,即心等故。”什么若所令静?让什么静下来?就是心心所,就是让心达到平等。

“既即四法,何须别立?”既然就是无贪、无瞋、无痴、精进的这四个法,你干嘛还要立一个行舍出来?他说如果不立的话,功能就显不出来了。所以你就知道这个行舍就是概括无贪无瞋无痴精进的心理状态,它本质上没有自己的东西。理解到这里就可以了,意思就是表达行舍其实没有一个独立的自体属性,它就是以无贪无嗔无痴精进的这样的心理状态来安立的。如果不安立这样一个行舍的一个词语,就显不出来无贪无嗔无痴精进的心理情况了。


十一、不害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是无嗔分。不损恼为业。】

什么叫不害?就是对治那个害的。害,伤害众生嘛。不害,就是对治它。“以悲为性”,就是以慈悲心为它的这种体性,有了慈悲心自然就不害。“为由悲故,不害群生”,既然有悲心不害,不伤害众生,它就是属于无瞋的一个内容。所以不害也是假安立的,就是依据无瞋来安立的,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

它有什么作用?不会损害恼乱众生为它的作用。损,偏向于损害身体,恼,偏向于让人内心精神上产生烦恼。身体上内心都不损害,不损恼。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不害者,无瞋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当知不害不离无瞋,故亦是假。】

不害就是从无瞋的那一部分来安立的。“心悲悯为体,不损恼为业”,和前面说法一样的。“当知不害不离无瞋,故亦是假”,所以就知道不害心所没有离开无瞋心所,就是一个假安立的。

【大乘基法师:言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瞋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谓即无瞋,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瞋”,翻对断物命瞋,“不害”但违损恼物害。无瞋与乐,不害拔苦,此二粗相差别。理实“无瞋”实有自体,“不害”依彼一分假立,为显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

意思跟前面讲的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些词语,但是大乘基法师是中国人,他的古文用的比较多一点,所以有时候表达起来我们看上去好像有点不习惯。其实他表达的意思跟其他法师的表达是差不多,有时候就是详细一点。

他这里特别提出来一点,就是说无瞋主要是指不去断众生的命,这个伤害性更大,主要是可以防止这个的。那么不害,这个害的对境就是轻一点,比如说损害,让众生产生烦恼。所以不害的这种状态,它所针对的就是不违损恼害众生的意思。如果单从瞋的角度来讲,瞋就有可能把众生的命断了。如果是从害的角度来讲,就是说给众生带来一些伤害。那么它们的反面就是无瞋、不害。所以两者所针对的一个情境是有点不太一样的。他这里又讲无瞋,就是可以给予快乐,不害就是拔除痛苦。

今天把十一个善心所一次性讲完了。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