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读书

随笔:不是你的菜

2021-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课余时间

        老济南话,自成一派。不在市井街头厮混年数,很难咂摸个中滋味。如,老济南话的“骼鞡瓣”、“靥鞡盖”,及“旮揸窝”等,其发音、拼写,及所指的啥,都会让外地人,以及济南本地的年轻人懵逼的。我是老济南人,所以懂得,这三个词是说人的膝盖、额头及腋下。不过,近些年,这样的地域性专用名词,少有人说了。

        我不敢夸口熟稔老济南话。我这嘚瑟,能是一个故事。故事要从苦夏说起。自入伏,酷暑难耐,有空闲就冲电风扇吹,还汗流浃背。燥热得心烦,吃饭也没胃口,便饥饿。饿了,又嘴馋起来,总想寻摸点美味,也大快朵颐上一回。我的寻摸,不走街串巷,而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在网上。这样子,就翻腾出了贪吃的一段视频。视频里,老济南话惟妙惟肖,夸赞“牛骼鞡瓣”胜过了龙肝凤胆。我懂得老话,便确认了“牛骼鞡瓣”就是牛的膝盖骨,再顺藤摸瓜。别说,还真摸到了蒂落的熟瓜:红烧牛窝骨。

        牛后腿的膝盖骨,正规叫法是牛窝骨。把牛骨头烹成一道美味,足见国人在吃上,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鬼斧神工。当然也是一种节俭精神。以牛骨为底料的红烧牛窝骨,还是一道名菜。按简介,它盛行于天津,是当地多家清真饭庄必备的招牌菜。大概像鲁菜把烤鸭奉为头牌一样。吃红烧牛窝骨,要甩开腮帮子,大口的啃,使劲的嚼。它筋道,弹牙,又软烂,肥而不腻。不瞒你,我一大把年纪了,印象里,还未享受过这道大菜。虽垂涎欲滴,但专程去天津,需要往返六百多公里。毕竟不是人约黄昏后,我没这般决绝,尽管有点不甘。

        再寻摸。又在网上找到了济南的穆彤斋。据搜寻结果,穆彤斋是济南第一家专做“牛骼鞡瓣”的餐馆。但他们不是红烧,而是大锅炖,用自家秘制老汤,每天炖三大锅。架不住食客追捧,三大锅有五六百斤,还常不够售卖。据查询,从我家去济南西郊的这家店,来回六十多公里,是去天津十分之一的路程。我先给餐馆电话,验明了店里大锅还炖着“骼鞡瓣”的正身,便紧赶慢赶过去,一路的意气风发。到时,下午四点多,餐馆还没客人光顾,还冷清,但大锅在,锅前的大盘子里,堆放着“骼鞡瓣”。小些的“骼鞡瓣”,比成人的拳头稍大,而大些的,有两拳紧握的大小。店家讲,是用老汤炖煮,不上染料,因此“骼鞡瓣”的色相一般,形状不整,色调灰暗。而露出的乳白色,是牛骨头赤裸的身子。店家叮嘱,买回去食用,“骼鞡瓣”要泡在老汤里,捞出趁热吃,蘸蒜泥与老醋。壮汉们能啃两三个,一般食量的,也就撕扯一个。我稍加盘算,买了八个打包。我留两个,其它送给亲友趁热吃。这样子分享,很有面。一头牛两个后膝盖,送一对后膝盖,就等于牵去一头牛了。返程中,又算,五六百斤牛窝骨,得有上千个牛后膝盖。就是说,每天有五六百头牛,在他家老汤里翻滚。一年三百六十天,需要几十万头牛,上哪里淘换的?

        泡汤里,趁热,蘸蒜泥与醋,就不说了。过后,亲朋好友相聚,说起穆彤斋,说起“骼鞡瓣”。有亲友告我并笑,几年前,他们就约起吃过几回,当时还要倒两班公交车。吃罢回来,曾向大伙推荐过。我苦瓜着脸,申辩道,当初我没走心,听而不闻了。我不矫情。我说过的,我偏好丰衣,足食即可,没奢求,所以记不住。即便亲口吃的,一抹嘴,也嘲讽不过如此。牛窝骨,不论红烧还是大锅炖,就是把牛后膝盖上的牛筋与牛骨膜,拿来做绣花文章。它与牛排、牛扒或牛肉丸子,决不类同。尽管这筋膜也出在牛身上。我吃荤只冲肉下口,什么鸭血羊脸牛百叶,什么猪肚驴鞭鸡爪子,还有这次相见不如相恋的窝骨、筋膜,不是我的菜。

        不是你的菜。这话不仅可劝人,也可自慰。他人、他物及他事情,再好,但不是自己的,或是不适合自己,就放手。憋着劲强求,得到也没乐趣,得不到难免窝火、憋屈,像有多大损失。其实真不值。当然,是不是你的菜,需有自知之明。而它又特么难得。就我,也不知哪道菜是我的,我尽力的,是吃不到葡萄时不说酸。这样就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