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三单元大道儒家、佛家、道家064君子之耻

2024-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放下皆得

君子之耻

有人说,君子之道也是知耻之道,因为君子是最有耻感的人,而小人则没有耻感。

为此,也有人把中国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做对比,觉得耻感文化更倚重于个人的内心自觉,更有人格意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耻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可耻、无耻相比,程度要轻得多,范围要宽得多。

孟子近似于绕口令的话: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前半句很明确,这后半句的大意是被无耻而感到羞耻,那就不再耻了。

耻成了一个镜面。由于它的往返关照,君子之道就会更自知,更自守。敢于接受这个镜面是一种勇敢。

知耻近乎勇。

不少人宁肯失败也不愿知耻,因为这会摇撼自身的荣辱系统。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个问题倒逆过来,在不该羞耻的地方感到羞耻,在应该羞耻的地方却默然。

因此,并不是一切羞耻感都属于君子,君子恰恰应该帮人们分清什么该羞耻,什么不该羞耻。

既然小人没有羞耻感,那么多数放错羞耻感的人,便是介乎君子小人之间的可塑人群。他们经常为贫困而羞耻,为陋室而羞耻,为低位而羞耻,为缺少某种知识而羞耻,为不得不请教他人而羞耻,为遭受诽谤而羞耻,为别人强加的污名而羞耻,太多太多的羞耻,是世间多少人以手遮掩、以泪洗面,不知所措,其实这一切都不值得羞耻。

在这方面,孔子循循善诱,发布了很多温暖的教言:不耻下问

真正的君子极为谨慎又极为自由。谨慎在有耻上,自由在不耻上。耻和不耻这两个相反的概念组成了儒家的史学。

用今天的语言阐释一遍:君子之耻,耻在自己不羞,不耻别人诬陷,耻在自己失信,不耻别人不信,耻在自己无能,不耻别人不用。

因此,不为荣誉所诱,不为诽谤所下,遵循大道而行。庄严端正至极。不因外物倾侧,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