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Principle》

2017-02-11  本文已影响424人  幻无名

我认为社会上“犯错恐惧症”会带来严重后果。这个问题从小学就开始了,老师教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也不会教我们树立自己的目标或实现梦想的方法,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机械地学习一堆知识并参加考试。犯错最少才被认为是最聪明的。要犯错或承认自己不懂,我们会觉得很丢人。我们的教育制度重心从来都不教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但其实从犯错中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年轻人难以适应现实生活,不过如果他们愿意一生只做遵守指令、取悦他人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觉得很多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人生并不成功。

2.尽管很多人认为犯错是坏事,但我认为犯错是好事,因为人们主要都是从犯错的反思中受益进而学习和提高自己的。

3.尽管很多人认为发现缺点是坏事,但我认为缺点是好事,因为认识到缺点是寻找解决办法的第一步,进而不让缺点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4.实现梦想,得做五件事,首先,选择你的目标,这会为你指明方向。然后你需要设计一个方案来实现你的目标。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问题,正如我说过的,这些问题一般都会带来痛苦。痛苦最普遍的是来源于自己犯的错和缺点。面对问题,你将要么对着痛苦怨声载道,要么像大师级的问题解决能手一样从容应对,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冷静,精准分析,诊断问题。只有精准诊断问题后,才能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你要完成方案里设置的具体任务。通过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你会变得更积极,更有能力,更易实现梦想,进而就能设置更宏伟,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了,就像练哑铃的人也会不断增加哑铃的重量一样。这就是个人成长过程,我称之为五大步骤。

只要考虑了后果,我认为你完全可以去追寻任何你想要的目标。还是拿健身举例,如果你要把尽享可口不健康的食物作为目标,这是完全没问题的,只要能带来你想要的结果就行。我说过,你想做成天宅在家里看电视吃薯片无所事事的人,这对于我来说真的完全没问题。但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最好就别撕开薯片包装袋了,换句话说,不能清晰辨别目标与欲望,将于事无补。因为你会倾向于追求你渴望的事情,而这件事情会影响你收获更多的能力。简而言之,你想追求什么都行,只要你确信自己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就行。

6.这种不找借口的方法,助我尽全力实现最想达成的目标。当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有可能实现。有些目标是不可能或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例如长生不死,张开双臂飞翔等等。但根据我的经验,只要在追寻目标时,投入创造力,灵活性和决心,总能找到办法实现的。这么看来,几乎所有的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我设置目标时,也不只是看它当下是否可能实现,我设的目标都是立足长远的。努力实现高难度目标,助我变得强大,能够实现更多的新目标。对期望值设定越高,能力也会变得越强。如果没能实现目标,我会对自己说,肯定我不够创新,不够灵活,毅力不够,然后回过头思考应该怎么解决。

7.虽然说过,但有必要再强调下:我明白,认识到残酷的现实非常痛苦,但我也发现,只要紧盯你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都会减少或消失,因为比起躲避这些问题,你经常就已经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了。问题越困难,越是需要对其紧抓不放。在面对现实情况时看到这种办法的有效性,尤其是面对自己的问题,错误和缺点,终会从容应对,到时候都不会想用其他方法解决了。我也相信,获得真相的最佳途径是同他人一起反思,尤其是当对方与你的观点相对立时,或与你一样乐于自己去寻找真相而不是乐于坐等事实被别人证明。

8.人们常常更担心表面上是否看起来有问题,而不担心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就回避自身可能产生问题的错误或弱点。这种对自身错误的反感非常普遍,因为人们认为犯错是一种缺陷,而没有把犯错当做个人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9.面对问题时采取情绪化的做法,比如寻求同情或斥责他人,是毫无用处的。无论是什么原因,要想成功就要越过障碍。记住,你所体验的痛苦是“成长的痛苦”,会锻炼你的性格,经受住了考验就能获得回报。尝试以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身份看待自己的问题。记住,发现问题就像是搜寻谜阵里镶嵌的宝石,解开了谜阵,就能获得宝石,让人生变得更好。持续这样做,会加速你的进化过程。如果你的逻辑思维很好,那你应该很乐于寻找问题,因为发现问题会让你更接近目标。

10.区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很重要。直接原因是导致问题产生的行为或行为缺失。例如:我错过了火车是因为我没查看列车时刻表。直接原因一般是由动词描述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我没查看列车时刻表是因为我健忘。这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由形容词描述的,通常是描述一个人行动或不行动的性格特点。

11.大多数人都不去搜寻自身缺点,就是因为“自我设障”,社会大环境告诉他们,有缺点是不好的,所以会觉得发现缺点很痛苦。我早前提过,如果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真相,即人人都有缺点,人们通过了解缺点,知道如何应对缺点而成长与成功,那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高效幸福。

12.不要为自己或别人犯的错而郁郁寡欢,要热爱这些错! 记住,
1)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2)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3)为犯错而懊恼会阻碍你的成长。
人们总是对犯错耿耿于怀,这可能是因为人们短视地认为错误反映了他们的缺点,又或者他们担心会因此受到惩罚(或者无法获得奖励)。同时,人们会因为他人犯错而生气,因为从短视的角度来看,大家只会将注意力放在犯错带来的坏结果上,而没有看到错误的教育意义和其作为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这才是悲剧所在。

13.仔细观察所犯错误的模式,看看它们是不是⾃⾝缺陷所导致的。以不设自我障碍的方式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如果有错误模式,它很可能意味着一种缺陷。每个人都有很多缺陷,最快的成功方式就是知道这些缺陷和如何处理这些缺陷,那么它们就不会阻挡你成功的路。缺陷来自于学习的不足或者能力的不足。学习的不足可以通过时间来改进,但是通常不会很快,然而能力的不足几乎不能改变。但是只要你认为缺陷是一个可以用新方法解决的问题,不论是学习缺陷还是能力缺陷都不会是一个阻碍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有实际意义的障碍。

14.我遇到过一个滑雪教练,他曾教过世界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乔丹滑雪。他说,乔丹犯错时也很开心,他会尽可能地从中吸取教训。刚上高中时,乔丹并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篮球运动员,他热衷于通过自己不断犯错来自我提升,终成世界冠军。尽管大家了解乔丹和许多其他成功人士的例子,但还是会让“自我”成为学习的阻力。这可能是因为学校的教育过分强调正确答案,惩罚错误的答案。一个学校里的好学生往往是一个糟糕的错误导向型学习者,因为他们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感到苦恼。我发现最近的名校毕业生身上这一点特别明显,他们总是对自身的缺点避而不谈。切记,那些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从中学习的聪明人会比那些能力相等却不够坦诚的人表现好很多。

15.怎样检验你是否过于关注面子?你可以体会一下你犯错时或对某事不甚了解时的感受,如果你感觉很糟糕,你就需要反思,提醒自己,客观的批评是最宝贵的意见。试想一下,你的滑雪教练批评你,说你在滑雪时没有恰当的转移重心才会摔倒,如果此时你认为教练是在责备你,那这种想法该是多么愚蠢无用啊。如果批评是准确的,那这就是件好事情,你应该心存感激,吸取教训。

16.别去管“责备”或“赞扬”,要去判断“精准”还是“不精准”。当人们听到别人说“这事你做错了”,大家的本能反应是担心后果,害怕惩罚,而不是去想办法改进。要记住,过去的已经过去,也不再重要,过去只能当作学习方式,争取在未来做的更好。努力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当听到有人说,“这件事你处理的很差劲”时,当事人应该看到这种评价是对未来的帮助,而不是对过去的惩罚。人们面对责备时总是闷闷不乐,而对赞扬总是沾沾自喜,这种处事态度于事无补,甚至会引发重大问题。纠结反馈是“责备”还是“赞扬”,是“积极”还是“消极”,只会阻碍学习必须的互动过程。

17.对于一个集体而言,错误归因要具体到个人。确定是谁犯了错误,对于学习而言至关重要。问责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进步置于自我之上,检验他是否能够融入桥水的文化。人们会犯一个普遍的错误,我们总说,“这件事我们处理的不好”而不是“哈利这件事处理的不好”。将具体的错误归因到具体的人身上会有碍自尊,让人难堪。但是如此一来,只会导致公司功能紊乱,诚信缺失。每一个人都是组织最重要的构建模块,因为每个人都对组织的运行方式负责。因此针对问题的诊断必须将错误具体到个人。是谁设立了出问题的流程,又是谁决定我们应该按此流程办事,忽视个人归责将拖累我们成功处理问题的步伐。

18.自我总是阻碍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到缺点是克服缺点的第一步。比如说,你害怕提出问题,因为这会显示出你的无知,人们就会认为你很愚蠢。然而,承认缺点,比如,“我知道我有点傻,可我就是想知道……”,却能够帮你克服自我,学习新知识,提升水平。

19.要经常自我反思,也确保你身边的朋友们也都懂得自我反思。 这一特质因人而异,有的人成长得快,有的人慢。当人感受到痛苦的时候,其动物本性就是“战斗还是逃跑”,而此时,你需要去反思。使自己冷静下来,思索一下自己痛苦的来源,这样就可以提升自我,取得进步。因为你感觉到的痛苦是由生活中的变数带来的,可能是你所面临的现实,比如好友的逝去,使你一时无法接受。当你平静下来,你可以更清晰地思索生活中的变数,更好地了解现实,从而更好处理生活事物,这样做真的裨益良多。而如果痛苦让你紧张,无法思考,陷入懊丧,责备他人,那么这将是一段非常糟糕的经历。所以,当你经历痛苦的时候,请记住:痛苦+反思=进步。判断一个人是否会反思很简单,经常自省的人能够开放、客观地看待自己,而不会反思的人则反之。

1+1=3. 两个合作无间的人的效率是两个各自为阵的人的三倍,因为前者能够看到彼此的疏漏,取长补短,将彼此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增加人手的共生关系是具有增量效应的,2+1=4.25,直到一个临界点,增加人手不再产生增量效应,却开始影响效率。这种现象是因为:
1)随着团队人数的增多,边际效应逐渐减少,比如说,两三个人可能已经足够涵盖最重要的视角了,那么增加更多的人,也不会带来质的变化;2)人数多的团队互动要比小团队互动效率更低。
当然,实践中最佳模式是将参会人员的质量和不同视角与团队管理相结合的。如前所述,每一个团队都必须要有一个负责人来协调整个会议的流程,确保会议成效。

21.不要使用模糊的人称“我们”或“他们”,这样做会掩盖个人责任。请使用具体人名。比如,不要说“我们”或“他们”做的很糟糕。同时也要避免说,“我们需要……”或者“我们是……”这样的句子。到底谁是“我们”?到底是谁需要?谁犯错?又是谁干的好?请使用具体的名字。不要用模糊表述掩盖了个人的责任。在点名时,最好能够提醒被点名的人“犯错能促进学习,是好事。”这样的原则。

22.不要做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者在细微差别上过于耗时,因小失大。要成为有效率的非完美主义者。宽泛的解决方案(比方说,遭遇危机时,大家如何保持联络)一般比极为专业的解决方案(比方说,面对任何一种可能想到的危机时,大家如何保持联络)要更好,这在方案设计初期尤为明显。宽泛合理的解决方案比充斥了一堆繁杂细节的方案能带来更多益处,因为过程太复杂不易记住,制定细节庞杂的方案也很耗时间,甚至到需要派上用场时,也可能还未完成。

23.理解并运用“总体来说”的概念。我老听到这种情况,当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参与讨论的人回复说,“也不总这样啊”,这时,讨论就会陷入僵局。因为他那样一说,大家就会开始不谈常规情况,而开始商讨各种例外情况。举个例子,有人说:“某某部门的员工工作时间太长了。”那别人可能就会回应说:“也不全是吧,萨莉和比尔上班时间就挺正常的呀。”这样一说,大家讨论的重点就会变成萨莉和比尔上班时间到底长不长,这就偏离了讨论要点。因为事事无绝对,讨论重心若放在研究是否存在例外情况的话,对话就偏离了正轨,要双方本来就都觉得这件事“总体来说”没问题的话,这样做就更蠢了。为避免这个问题,发表论述的人可能会说“总体来说”,比如:“总体来说,某某部门的员工工作时间挺长的。”听者就要考虑着是不是“总体来说”句式,并依此处理。

PS:书本介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