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

寿光记忆‖聊一聊“纪台”“纪侯钟”及“云台胜境图”

2022-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卜祥山

齐乘云“寿光南三十里,春秋之纪国。通志曰,纪本在东海赣榆,后迁剧。亦称纪城,内有台,高九尺,俗曰纪台。

关于“纪台”的名称来历,是不是这样?这方土台是纪国首都的“地标性”建筑,既然国叫“纪国”,国王叫“纪侯”,纪国首都的土台也就顺理成章地叫成“纪台”了,(也有的叫它‘纪王台’、‘纪侯台’‘点将台’)现在的“纪台”已经不是单指这一土台,比如有纪台镇,纪台村。

纪台,位于纪国故城遗址的东北角,(现纪台一中校内)台上建筑无存,仅剩土台。

现在的纪台,作为纪国故城遗址的一部分,四十年前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纪台早已没了当年的气势,如果不是圈在了校园,或许连这堆土也看不见了,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村的后埠,十几米高的土埠硬生生的挖成了四五米深的大湾。

现在,我们只能从志书的记载中想象“纪台”的“辟立”、高大和广阜了。

民国寿光县志:“纪台在今县城南二十五里 ,水经注云: 巨洋水经剧县故城西 ,古纪国也 。城之北有台 ,台西有方池,即此。 郑樵云:台高九尺 。山东旧志云:高四丈 ,上有神祠 ,祠左有纪侯精舍 ,清乾隆中 ,村人挖土曾与台下得纪侯钟一具……考宋书焦公祭塚得玉磑焉……”

你看!彼时的纪台真的是“高大威猛”、“宝物深藏”,郑樵说台高九尺,山东旧志说高四丈。有神祠,有纪侯精舍。挖土还能挖出宝贝来,有的挖出了玉磑,有的挖出了纪侯钟。

特别是纪侯钟 ,据寿光县志记载:“纪侯钟,铜质。清代乾隆时出土于纪台下,栾高16.5厘米,甬长10厘米。鼓上、篆间、舞上均饰斜角雷纹,甬上部及斡饰重环纹、雷纹及带纹。背面鼓右饰一鸾形。古钟甬上有旋的只得此器。钟铭:“纪(己)侯俿作宝钟”。篆书6字分列3行。此钟出土后,先为益都举人李廓所藏,后为诸城刘喜海所得。再后,为潍县陈簠斋珍藏。陈称“十钟主人”。

日军侵华,从陈介祺老宅中将十一件钟形器盗走,运往日本。这十一件原器现藏于住友泉屋博古馆,其中就有纪台出土的“纪(己)侯钟”。

圆明园兽首结束了百年流离,我们寿光的“纪侯钟”何时才能回家呢?

关于“纪台”,安致远也写了不少,比如《纪台新修山门碑记》、《纪台讌游记》。在《纪台讌游记》中写到“城中有台,岿然独存,高三仞,广可亩许,上有神祠,为里人香火之所……凭高远眺北则海气苍莽际天无垠,蕤(尧)水带其左,弥水环其右……至于孤山东峙,尧山西矗,南则骈邑诸峰连亘蜿蜒……”看看!一方土台在安老先生笔下写得多么有气势!在台上往北能看到海,往南能看见山,还有左尧右弥环绕……

从文字记载来看,纪台上的建筑也不少。当然,台上建筑也是跟着时代,或兴盛或残落。比如最早的纪侯精舍,比如神祠,比如关帝庙,……建筑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变换更替。

如此说来,小土台也是时代的大舞台?

从春秋纪国开始,绵延至今,纪台!何止是千年古台。

纪台虽说历经世事沧桑,但是整个台体及台上建筑至少在破四旧之前还算是完整的。是一处集祭拜、凭吊、休闲、游玩的多功能建筑群。

纪台镇纪西刘村的刘凤英老人今年快八十了,有着绘画功底的她,凭着年轻时写生的记忆,绘制了一幅“云台胜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一睹纪台昔日胜景。如果哪天有可能了,寿光要挖掘纪国文化,或者复建纪国古城,她绘制的“古纪城旧境图”“云台胜境图”都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从图中我们看到,那时的纪台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高大,入口有雕像、有山门、有古树……拾级辗转,二进院落,花墙围绕,有大殿,有偏殿,有亭台楼阁。台西有徐家墓,台下南边影影绰绰的墓碑状,是不是民国时期山东保安第三师副师长孟祝三,为纪念与日本鬼子的“四五战役”中牺牲的抗日烈士立的“四五抗战烈士纪念碑”呢?

从“云台胜境图”上看到,1956年的纪台还是庙宇庄严,古树参天。

现在呢?如果安致远老先生看见原来的高三仞,广亩许的高台,成了一个土堆,他还能写出“凭高远眺北则海气苍莽际天无垠……蕤(尧)水带其左,弥水环其右,孤山东峙,尧山西矗,南则骈邑诸峰连亘蜿蜒”的词句吗?

估计也就只能一声长叹了吧?!

(寿光老卜支持原创。“纪台”“纪侯钟”照片取自网络。“云台胜境图”照片由董敬斋提供。)

刘凤英画的云台胜境图

纪侯钟拓片(网络图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