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书30天

骑回青春年少时

2016-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二丫头的胡言乱语

深秋,北京大街的路边突然多了很多一模一样的小黄车、小橙车。仔细了解了下, 这被称为共享经济时代自行车的崛起,这对于喜爱凑热闹、接触新鲜事物的我来说,简直是太精细的事情。上下班5公里的距离,骑车刚刚好。迫不及待的下载客户端、注册、验证,开始我我的骑行之路。

5公里25分钟的路程,在上下班的时刻,比任何交通工具都要快。同时,爱上那说走就走,双脚在交替蹬车的过程中的踏实的感觉。穿梭在等待的汽车中间,即使在雾霾的天气,也呼吸到一种叫做自由的新鲜空气。

周末的时间,骑上车和朋友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换一个节奏和角度去浏览和观察北京。在慢的行走与快的驾驶中间,找到一个适合我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去感知这个世界。

骑车再次成为生命中的一小部分,和同事下班一起骑车回家,恍惚间感觉像是回到了中学时代。放学回家,推着车走出校园,同路的同学一起骑车回家,路上一起分享一些小秘密,要好的伙伴也是因为经常一起骑车回家,关系才越来越好。

现在的时代,有房有车好像这个家才完整,家家户户都必须有一辆车,如果说90、00后的孩子是在汽车里长大的,那80后一代多数是在自行车前后座上长大的。

童年的记忆,在每个阶段都有关于自行车的片段。


记得刚上幼儿园,老爸骑车送我上学,坐老爸的车,最喜欢坐在前面,那时老爸骑的叫大梁车,前面有横叉的一条铁杠,我们叫“梁”,一刹车,车把上跟刹车连起来的咬合部位就会张开。小孩子的好奇就是什么都想尝试,然后就在老爸刹车的那瞬间, 手快速的放到那个张开的“小口”里。在老爸放开车闸,重新汽车的那一刻,听到的是我嚎啕的大哭,手上血流不止。老爸被我吓坏了, 立马停车把我的手拿出来,带我去医院包扎。从那儿以后,再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的前面。小朋友的第一次与自行车的“较量”,以失败告终。

小时候的我们,都希望快快的长大。学会骑车,似乎就是长大的一个标志。刚刚小学二年级,姐姐新买了自行车,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学起来。小小的个子,连车座都坐不上去,但还是执拗的要学。家院子后面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上,记录下我学会骑车的点点滴滴。姐姐在后面用力的扶着:注视前方、大胆的用力、保持平衡,直到一次骑出后听到鼓掌的声音,才发现姐姐已经放手了,我可以自己骑出去了! 内心的激动随着一生倒地戛然而止。默念姐姐的指导,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终于可以骑出那条土路,骑到柏油路上。那之后,马路边就经常多了一个“站”着骑车出门的小姑娘。

初中时候,有了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这是那个时代我们独立的标志。班上80%的同学都会骑车上下学,入校时候还会给自行车办一个车证,每个班级的自行车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每天值日做卫生的同学,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自行车摆放整齐,还记得同学们总结出摆车的技巧就是从后车座上看起来是一条直线,每天的卫生检查也包含自行车摆放的检查。每天放学,骑车的同学太多,校门口还会出现“堵车”的情况。放学路上,为了和要好的伙伴能一起回家,还会多骑上一段。

高中时候开始住校,自行车终日锁在学校的车棚里,只有周日回家时候才会用到。记得高二有一段时间,申请了每天回家住。晚自习下课已经9点,几个好朋友在没有多少人的路上,疯狂的“飙”车,似乎一天的学习压力都在那一路迎风骑车的路上散去。然而,第二天早上为了赶早自习,5点就要从家出门赶往学校。一个冬天的早晨,打开家门的那刻,被外面银白素裹的世界所震撼。推车出门,能清楚的听到双脚和自行车走在路上,踩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路上空无一人,透着昏黄的路灯,似乎能看清飘下来的朵朵晶莹的雪花,静谧的白色的世界,没有被打扰的白,那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最美的一场雪。骑着车,走到刚刚飘落还未被冻住的雪地上,似乎可以一直骑到这个世界的尽头。

自行车似乎贯穿着青春年少时期,每部关于青春的电影里都有着它的记忆。


上大学后至今十几年的变化,自行车似乎已经不再是代步的工具,说起骑行更多的会想起这项运动。重新踩着脚踏,骑车的那一刻似乎是重新回到青春年少时期,回到那迎风、顺风都不怕的青春日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