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说年系列之三:竹书传奇
《竹书纪年》被称为一部奇书,首先就要从他的身世说起。这本书是从地下挖出来的。而且不是通过今天的考古发现,而是通过古代的盗墓。事情发生在西晋时期,有一个人在河南挖了一个墓,盗墓一般都是为了盗取金银宝物等变卖发财,而这个盗墓者在这个墓中大概是没发现什么感觉值钱的东西,反而是有大量的竹简。盗墓者不是文化人,显然对这些没用的竹简不感兴趣,甚至烧了一部分竹简用于照明。后来被人发现了,报告官府,官府派人来调查,看到大批竹简,感觉可能会有研究价值,于是用车把竹简装走了,据说虽然烧了一部分,剩下的竹简都装了好几大车。拉走之后,官府找来了当时知名的学者对竹简进行整理,发现这是一批古书。有一些书是当时有的,有一些却没有见过,其中就包括这部《竹书纪年》。这书原来应该没有名字,只是一批按年代记载历史事件的竹简,所以人们称为 纪年。又因为是写在竹书上的,后来人们就称为 竹书纪年。纪年的历史记载从三皇五帝的时代起,直到战国时期。但是东周以后的历史采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以后采用魏国纪年,因此人们推断这是魏国流传下来的史书。这个墓可能是魏王的墓葬,估计这位魏王比较爱读书,所以用了大量书籍陪葬。不过该墓葬究竟是属于哪位魏王,到今天还有一些争论。即便是在今天,以现代化的考古手段挖掘一座完整的墓葬,也不敢保证一定能确定墓主身份,更何况在古代,在这样曲折的过程中出土,墓主何人可能又要成为千古悬案了。不过这也不是我们最关心的,我们关心的是书上记载的那些历史年代。而古人所关心的又和我们不同。古人整理出这本书之后,发现上面记载的历史很多和传统的说法不一样。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共和的问题。还有竹书记载尧舜禹三代并非传统所说的以禅让和平过渡,而是经历了激烈的斗争,这些观点和当时的传统观念不合,人们从心理上很难接受。所以这本书被排斥和怀疑,不被主流接受,大约到了宋朝的时候,竟然再一次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真是命途多舛啊。
然后呢,等到清朝的时候,热衷于研究古代文化的人们又想起了这部书,认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当时市面上流传着一种篇幅相当完整的《竹书纪年》,但是人们觉得那种不像是真本。一方面他过于完整了,人们普遍认为完整的版本到宋朝已经消失了。另一方面,这个版本的纪年,在东周时代采用周王纪年,而不是原本的晋国和魏国纪年。因此这个版本被人们认为是伪作,是造假分子拼凑各种虚假材料造成的版本。而真正的版本虽然见不到,但是在流传于世的几百年间也曾被各种书籍引用过,人们认为那些引用的条目是真实版本残存的可靠记录。于是人们把这些各个来源的记录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真迹合成本。虽然不是很完整,但是人们觉得这里的每条记录都是出自古本,真实可靠,于是把这个版本称为《古本竹书纪年》,而将市面上流传的完整版称为《今本竹书纪年》。并一致认为,古本为真本,今本为伪作。
但是古本的摘录毕竟残缺不全,难以形成连续的历史年代记录,而今本具有从黄帝到战国时代的完整历史纪年体系。因为人们认定今本是伪作,不可信,所以对这个年代表,也认为是胡乱猜测,没有依据。
然而到了现代,当人们把夏商周断代工程测定的纪年数据,和《今本竹书纪年》提供的年表一对,又发现竹书的年表竟然能够很好的符合断代工程测出的年代范围。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之前的结论了,如果这本纪年真的是后人伪造的无稽之谈,又何以能造的和现代科学所测出的年代数据如此吻合。莫非,这原来就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真本,只是阴差阳错,被打成了伪作?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重视起《今本竹书纪年》,也发表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认为今本不是伪作,而是真实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其中的年表有很高的可信度,极有可能就是我们两千年来苦苦寻找的上古准确年代表。
当然,可能只是可能,再没有更确凿的证据之前,谁也不敢对这个争论两千年的复杂问题,给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对《竹书纪年》,对中国古代历史年代,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如果最终确认今本和其年代记录的真实性,这又将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大传奇。同时也将带来一大堆新的疑问。中国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年代将可以回溯到公元前2500年,从那以后,历史记载连续未中断,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奇迹。那个时代的文字是什么形式,书籍以什么方式保存下来,为什么在后来会传到晋国,又为什么会在魏国被灭之前中断,而被悄无声息的陪葬于魏王墓,以至于在历史上消失数百年。他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是否可信,为什么又会和其他的记载如此不同。所有的谜题,又将在历史上划上一系列的问号。
当我们回首再看这些历史,真的不得不感叹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一个难解的千古迷题,一个难辨真假的可能答案,他们的经历竟然都是这样坎坷和曲折。寻寻觅觅,反反复复,得而复失,失而又得,确定的变成怀疑,怀疑的又成了确定。让我们不禁怀疑我们究竟能不能得到历史的真相,我们今天所确信的又能不能真正成为可靠的确信。今天的我们有幸生在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年代,让我们能够从整体审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虽然对于其中的某些细节,我们所看的可能不如生活在当时的古人所经历的更清楚,但是对于整体,我们无疑能够跳出所处当时时代的局限,比古人看到的更多。当然,从将来的时代看我们,也是局限在所处的时代的,人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总结好过去,过好我们的今天,就能让我们即使面对未来,也无愧于自己的时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观察和思考历史,从来都是为了明白怎样过好今天,更好的为未来负责。不管到什么时代,我们都要保持一颗求真务实之心,保持一颗谦卑包容之心。人非完人,孰能无过,怕的是故意犯错和固执己见,知错不改。我们的能力和认识也许是渺小和局限的,但是我们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却将永远闪耀着光芒,照亮人类前行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