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中国诗词大会

No4 低潮时的坚定和勇敢

2020-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clafa

按照毛泽东诗词创作年表,1927年毛泽东创作有两篇诗词,一是春季的《菩萨蛮黄鹤楼》,一是秋季的《西江月 秋收起义》。回读这两首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革命者的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低潮时是如何的坚定和勇敢!

一、《菩萨蛮 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的关键,是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毛泽东自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春季。夏季,8月7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这对理解这首词大有裨益。

何谓大革命失败前夕?其形势如何?不妨回顾一下历史: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称大革命。大革命以国民党一大召开,开启国共两党合作为起点,以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正式做出“分共”决定,公开背叛了国共合作政策结束。大革命末期1927年初,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革命形势很好。主要表现:一是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势如破竹,连克江西、湖南、湖北,到1927年3月,已经占领南京、上海。二是一大批共产党员参加了北伐战争,并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战斗员。三是工人运动发展迅猛。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发展到30余万人。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四是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全国已200多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近1000万人。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然发动政变,逮捕并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在南京另立中央,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到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正式做出“分共”决定,公开背叛了国共合作政策,宁汉合流。由于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高涨的革命形势一下子跌入谷底,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宣告失败。

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共中央是认识不足的。就在蒋介石磨刀霍霍的时候,1927年4月5日,汪精卫、陈独秀还发表《汪陈联合宣言》,要求国共两党“开诚合作,如兄弟般亲密”。谁知,一周后蒋介石即举起屠刀,叛变革命。然后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主题是确定党在紧急时期的任务。但党对局势仍缺乏清醒的判断,未能作出正确的决定。据说,大会拒不讨论毛泽东同志关于土地革命、组织工农军队的提案。到7月3日,中共中央通过《国共两党关系决议案》,仍然承认汪精卫等控制的国民党的领导地位,企图以投降式的让步来拉住汪精卫。妥协并没有换来团结,汪精卫也举起了屠刀。

处在国共斗争漩涡的中国共产党员,无法预见到蒋介石的背叛,也没有预见到汪精卫的背叛。当这两个因素不能考虑到,决策必然是错误的。错误的决策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大家也必然会产生迷茫。所以毛泽东也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心情苍凉。只有在血的教训面前,当所有希望破灭后,中共中央临时常委迅即决定实行武装反抗,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开始四句,作者视通千里,东西方向,九条大河流淌;南北方向,京汉,粤汉铁路一线贯穿,全中国尽收眼底。茫茫、沉沉,有一种苍茫的氛围。接着收眼回来看近处,龟山蛇山对峙而立,仿佛紧锁大江。一个锁字突出了形势的紧急,与当下国内的形势扣合得紧密。远处是苍莽,近处莽苍苍,心情苍凉尽显。这是寓情于景。

下片点题,写到黄鹤楼。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一问一答中,显出历史的沧桑。黄鹤楼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不会一尘不变。同理,当前的危急的形势,也不会长久持续。这样理解,与后面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就有因果关系了。否则总觉心潮逐浪高的有点牵强。

作者何以有如此信心?因为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调查,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1926年3月,毛泽东同志就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目的是反对党内存在的两种倾向:一是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农民的右倾机会主义;一是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农民的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要寻找同盟军。毛泽东在文中指出,中国革命最主要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到湖南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民运动,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宣传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这些正确的观点,当时并不被党内认同和采纳,但历史证明毛泽东的观点是正确的。

正是因为正确的意见建议不被采纳,才会不知如何是好,才会心情苍凉。正是看到蒋介石的反革命叛变,才更加坚定了毛泽东依靠农民组织农民进行中国革命的决心和信心。

大革命失败前夕,实际上是革命形势从高潮急转直下,直达低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很多共产党人被害,很多共产党人变节,很多共产党人逃跑了。毛泽东却是坚定的!他从黄鹤楼的历史沧桑中,洞见到革命形势必将发生变化,不会一直处于低潮。他坚定的相信自己找到的革命道路。所以才会“新潮逐浪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