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儿】当我们谈论旅行时,往往忽略了旅行结束后的生活,和守在生
当我们谈论旅行时,我们总习惯于抓住过程、追问意义,却忽略了旅行结束后的生活和守在生活中在乎我们的人。《大三儿》却从这个被人们遗忘的角度,重新诠释了旅行梦想。

五月底,我陪着家人完成了川藏15天的公路旅行。最近,我在整理这段旅程的心情。跟最受欢迎的旅行游记一样,我也记录过程,记录景色,甚至记录行中的故事,很仔细很用心,企图窥探自己潜意识都没有意识到的旅行的意义。然后呢?好像就没有了。我觉得落俗了,但我不知道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去记录这段很难忘、很惊艳的旅程。
从西藏回来以后,我看了很多电影和纪录片《冈仁波齐》《可可西里》《转山》《第三极》《天上阿里》……企图让西藏的记忆永葆鲜活。这次去看《大三儿》也是出于这个理由,但是收获的却是另一样的旅行灵感。
电影播放了一半,主人公的西藏行还没有开始。风景呢?人文呢?西藏的风景和人文,从来都是其他电影和纪录片的核心主题,而这部电影却不是放在首位。首位的是我们每人每天都经历,可能你讨厌或者喜欢,你认为重要或者你觉得不屑的生活。
为什么要去西藏啊?
导演的自白花絮里说,在拍摄进行了一年的时候,大三儿说想要去远一点的地方走走,导演以为身在内陆草原的大三儿想去看海,而没想到他想去西藏。
大三儿好像没有特别提到自己要去西藏的原因。也许因为想要看看哥哥们征服的公路,也许因为想要从父亲的故乡出发,也许因为生活苦闷想要去一个离海平面最遥远的地方……以上都是我的猜测。
或许想去一个地方旅行,有时候是怀着一些执念,但更多时候就是简单的“想去了就去呗”。比如大三儿
那些担心我们的人呢?
在正式出发前,纪录片花了很长时间,娓娓道来了大三儿的生活牵绊——两个因为交通事故去世的哥哥,出发前一年仅剩下两人的家,和八十多岁了还在为自己操心的父亲。以自己的身体的情况,他无法在出行前向父亲坦白这次旅程。大三儿开口知会的第一个家人,是已经在天堂的姥姥。
大三儿正式向老父亲坦白自己的计划,是在已经过了川西,进藏以后,通过自己厂友之口婉转传达。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家庭一直是国人最重要的牵绊,这种牵绊和放任却也是是相生的。《大三儿》很细腻地讲述、讲完也讲好了这个话题。体现在太多的细节上,让我想了很多,所以也简单写了自己的事情。希望大家还是能在大荧幕里切身感受一下。
那些路上遇到的藏民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点,是在他们到达米拉山口的时候,当地藏民为大三儿献上了哈达,大三儿的第一反应是,X,强买强卖呀。而当大三儿感受到他们是出于友好时,他向他们递出了烟作为回馈。刻板印象和文化的隔阂,会被亲自接触的片刻给消融。这一局,peace and love再得一分。
旅途的风景和意义还是那么重要么?
纪录片中给川藏线上美景的镜头寥寥无几——折多山、然乌湖、米拉山口、布达拉宫、珠峰大本营。可能因为想看美景而走进影厅的观众要失望了,但是如果你能坚持看到最后,大三儿的故事告诉你的意义,也是是比旅行的意义,更深一层次的——生活的奥义。
导演在珠峰夜晚的帐篷里,想要借由大三儿之口说出“风景美丽”“西藏净化心灵”“生命里的不服都被释怀“这些具有仪式感、而又千篇一律的“所谓意义”。但大三儿的回答是“我不需要被净化呀”,因为“我不祸害人”。
有些所谓”旅行的意义“的本质,就是藏在生活中,只是看你什么时候能发现这个潜藏的灵感。
生活应该怎么继续?
西藏之旅结束了,如果你是因为厌倦了日常生活的操蛋而去西藏,可能西藏也仅仅只能在你的旅程中净化净化你,而你的生活还是如原样继续。
而大三儿呢,依然每天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跟父亲在简单朴素的家里,为过日子省钱而讨论剩菜如何处理的鸡毛蒜皮。依然兴致来了就去买买彩票,没有一夜暴富的幻想冲昏头——没中也挺好,偶尔买一次突然中了那不得疯了;但也精打细算地想过500万要怎么花,不似西虹市里的不切实际,而是想着怎么把500万花的更长久。
大三儿在生理方面不如普通人,但在对待生活生命方面,很多普通人不如他。
借朴树老师的一句话:人世间的事越活越窄,天地间的事越活越开。谢谢这部讲述旅行之后又回归生活的纪录片,谢谢大三儿分享的他看世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