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讲道理有用吗?
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苦口婆心地把自己的一番好意告诉孩子,希望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但是也会发现,讲道理并非一种有效的方法,不仅效果甚微,可能还会直接影响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特别是对于2—6岁的幼儿来说,讲道理经常会效果甚微。其实这与幼儿的思维特点有关。
幼儿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比如,数数需要掰着手指头或者指着具体的东西来数。而语言属于抽象事物,对语言的理解基于抽象思维的发展。孩子的抽象思维需要等到6岁以后才慢慢发展起来。
由于幼儿思维的这种特点,他们对道理的理解非常有限,因此讲道理对幼儿无法起到家长预期的效果。
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将成人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未考虑孩子自身的想法和需求。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潜台词就是:这个道理你不懂,只有我懂;这个事情你做得不对,我说得才对。
家长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强迫孩子必须顺从自己。在讲道理的过程中,孩子自身的想法和需求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讲道理也就无效了。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构的过程。
如果家长想要使孩子明白道理,就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他们,而是必须要让他们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允许孩子通过尝试错误明白道理。
孩子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无法预料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家长不妨分析一下孩子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如果预期的后果是家长和孩子都能够承受的,就可以考虑让孩子自己去尝试错误,并亲自体验错误行为的后果。孩子从这种亲身经历中获得的体会,往往比听家长讲无数遍道理要印象深刻得多。
第二,用读绘本、讲故事的方式代替讲道理。
故事对孩子能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在讲故事时,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温暖的氛围,孩子也更容易明白蕴含在故事中的道理。
第三,家长通过行为示范来影响孩子。
孩子可能听不懂复杂的语言,但是家长的示范能使他们了解很多说教不能奏效的道理。
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和孩子少讲道理,而是尝试用其他方法来代替讲道理,以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