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5|有钱买不来时间,有钱买不来爱情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读这本著名的经济心理学书籍《稀缺》。昨天我们讲到了关于余闲和权衡式思维的问题,让我们可以了解到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智的选择。稀缺状态下,将事情做对做好会变得更加艰难,因为无论是忙碌之人的时间,还是贫穷之人的金钱,都必须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精打细算。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讲到的关于行李箱的那个例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余闲的概念深入到了稀缺心理的核心。拥有余闲,我们就会拥有充裕的感受。余闲不仅仅意味着低效,更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充裕不仅能让我们购买更多的商品,也会给予我们随意装箱的奢侈享受、不用动脑筋的奢侈享受以及犯了错误无所谓的奢侈享受。就像是一位名人说过的· “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这就是充裕的资源为我们提供的自由,它可以让我们去购买更多东西。财富会将诱惑转化为可以买到的奢侈品。同样一件商品,在你身无分文时是一个诱惑,而在你不差钱时,不过就是随手的挥霍。看着非节食者毫不犹豫地大吃芝士蛋糕,节食者必须要忍住不吃。忙碌之人必须要避开各种干扰,不能去与朋友喝酒,更不能坐在沙发上漫无目的地看电视;而悠闲自得的人则完全可以毫无顾虑地享受这些。
这么说可能听起来更简单一点,一个人有钱有时间有朋友就是没有老婆,换句话说那些看上他的女人不是因为他有钱就是因为他有钱,在他看起来爱情这东西就像是穷人看待奢侈品一样难以获取。那么让他花费大量量的金钱买一次真正的爱情一定是他特别乐意做的事情,只不过在对待爱情小心翼翼的过程中,本身就是远离爱情的过程,所以碰到像某蓉这样的女人还是大概率事件。
其实同样的道理适用于那些总把减肥看成是人生第一要务的人。他们总是把减肥挂在嘴边,夏天不能吃冰激凌,冬天不能吃火锅,还得计算着一片牛肉到底给自己带来多少卡路里,于是乎便会产生“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说声对不起”这样的歌词。殊不知,这会让你严重的陷入稀缺心态之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种效率低下的感觉。
跟余闲或者是充裕相对立的就是稀缺。前面我们讲到过了,即使你是世界首富,依然会有让你感到稀缺的事物,只不过钱不会成为富有之人产生稀缺心态的原因。从中我们还能引导出另外一个行为经济学的概念,那就是行为经济学常常提到的1美元的价值,笼统点说就是,穷人和富人对待1美元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经调查发现,穷人对金钱的价值观更接近经济学中对金钱实际价值的衡量,而富人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产生对金钱观念的变换。例如同样是购买一箱牛奶,家门小卖部的价格是100块钱,20分钟路程之外的超市售卖价格比家门口的小卖部便宜50块钱,超过半数的富人认为应该去更远的超市购买。可如果把商品换成是价值500块钱的剃须刀,同样是便宜50块钱,富人认为还应该去更远地方购买的比例下降到39%。如果将物品替换成1000块钱的手机,比例就更低了,降到了17%。
同样的事情穷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价格提升之后,愿意去更远地方购物的人的比例一直在提高,因为他们觉得既然花了这么多钱,就应该尽量省一点。
比如说,你在超市门口问一位刚刚买完东西的富人,先生您还记得买的牙膏是多少钱吗?这位富人可能支支吾吾的告诉你二三十块钱吧,然后他就会急急忙忙离开了。如果你问一位穷人刚才在超市里买的牙膏多少钱,他很可能不仅会记得自己购买的牙膏是多少钱,还会记得自己的牙膏是什么牌子的,甚至有什么功效,并且还能给你唠叨一点买牙膏的心得。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在资源充裕的条件下并不会理解1美元的真正价值,而这种理解上的模糊会令我们更容易落入他人的操控之中。难道富人不想多省下一点钱吗?答案肯定是想,只不过这会牵扯一个鱼和熊掌的问题,有没有人既想要熊掌又想要鱼呢?还是他什么都没有得到。
老伊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就超市购物如何省钱的问题上颇有心得,能够将哪里有打折的商品哪里的牛奶更便宜做到了如指掌。可是对于如何购买股票,何时购买股票,买哪只股票的问题,根本不做什么详细的研究和调查,结果陪掉了不知道多少箱牛奶。
富人并不是不想省钱,反而有些富人会很节俭,但节俭归节俭,它跟稀缺不是一回事,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美元的真正意义。总而言之就是,你想让富人因为省钱而放弃对一顿海鲜大餐的诱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接下来稀缺的作者开启了对经济学家的抨击模式,老伊真不明白经济学家究竟是得罪了多少人,像是巴菲特、科斯托拉尼以及本书的作者似乎都对经济学家意见不小。
老伊举个例子,周杰伦的歌对于8090后的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每次他的演唱会门票都会一扫而空,最后歌迷朋友不得不去黄牛那购买高价的演唱会门票,一般会高于实际价格20%-50%不等。这样那些抢到原价票的歌迷暗自窃喜。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一张门票的价格是500元,你愿意750元出售自己手里的这张票吗?答案都是不愿意,因为你只有这一张。可如果你开始没买到票,你愿意去花高于票面50%的价格去购买这张门票吗?除了铁粉一般都是不愿意的。至于你是不是铁粉,把演唱会门票换成足球比赛门票自己再想象一下同样的画面就知道了。
对于经济学来说,这种方式下的演唱会门票就是750元,也就是经济学家经常提到的机会成本了。作者很调皮的将同样的问题放到200位职业经济学家面前,发现78%的经济学家是答不对这道题的,即便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如此。也许真正懂经济学的人应该是那些穷人,因为他们能更好的识别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不会有金钱稀缺的问题来给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
我们在讲舍费尔的《财务自由之路》的时候提到过,一个人想要摆脱财务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剪掉信用卡。在美国有一种工薪日贷款,就是你先把钱借出来,等发了工资再归还,跟我们这的信用卡差不多。要知道任何一种消费贷工具,只不过是让你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提前透支未来的收入进行享受。正所谓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结果陷入财务困境的人往往就是从借贷消费开始的。当工薪日贷款不能满足你需求的额时候,你就会向更多的信贷公司进行贷款,就像是用一张信用卡套现偿还另一张信用卡欠款一样,滞纳金和违约金会让人越陷愈深。
这就是书本中涉及的稀缺知识――借用。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时,就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或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就借用这个问题老伊还想多说一句,目前网路信贷泛滥,毁了不少年轻人,而网络信贷这个问题的初始,只不过是看到别人在使用新款手机,所以自己也想买一部的攀比心理,只不过是希望自己不被别人瞧不起或者让内心多一份享受的喜悦。但是这东西一旦沾染上了就像是吸毒一样难以戒掉,高昂的利息会让你的大脑中始终只有如何还钱的问题,产生严重的稀缺心态,不仅影响现在的生活,还无法让你像正常人一样努力工作。
遇到这种问题的年轻人,老伊建议你不要向家人隐瞒,立刻赶紧向朋友亲戚借钱把欠款还上。同时注意保留证据,一旦发现任何不法行为就立刻报警,不要犹豫。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贫困人群。工作繁忙的人同样会借用时间,而借用时间的“利息”也同样高昂。为了尽快完成迫近截止日期的工作,他们会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就像工薪日贷款一样,账单迟早都会来,延迟的工作也迟早都要完成。而且,借用时间也要支付“费用”:将工作暂时放下,会增加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时间。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了,你是否也有借用未来而还不上的经历呢?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学会如何更好的生活,不要怕自己有问题,就怕自己不敢面对问题,认识自己的缺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明天我们讲讲什么是稀缺陷阱,请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