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距离“准世界一流”城市只有276.6公里
一、杭州:舆论风口中的城市明星
2017年8月1日,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在杭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给正在舆论风口上的“热杭州”,泼下了一盆“大冷水”。他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40分钟时间,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的“六问”:
(1)奋勇争先的进取意识有没有达到一流?
(2)统筹谋划的理念思路有没有达到一流?
(3)敢闯敢试的改革劲头有没有达到一流?
(4)担当负责的实干精神有没有达到一流?
(5)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有没有达到一流?
(6)城市治理的能力有没有达到一流?
之所以要在这个关口“泼冷水”,原因在于,自今年6月,浙江省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大湾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后,最近一个多月来,杭州成为舆论的宠儿,其风头丝毫不逊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围绕着浙江的“大湾区”建设,7月初,元淦恭一篇题为“中国城市格局再洗牌:两大湾区比拼决定中国未来”的文章中明确指出,站在中国区域经济既有的格局来看,真正和粤港澳湾区可比的,应该要数环杭州湾地区。作者认为,尽管前瞻未来,珠江口地区和杭州湾地区,谁可更胜一筹,还是未定之天,但是,毫无疑问,以杭州为龙头的杭州湾,可以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相媲美。
7月下旬,元淦恭关于两大湾区比较引发的话题继续发酵。在林小昭的“中国湾区大PK:粤港澳、沪杭甬谁才是王者?”文章中,作者同样认为,在粤港澳之后,从现有的发展情况看,最有希望打造世界级湾区的另一大湾区是沪杭甬(杭州湾)湾区。
较之于元淦恭版“杭州湾”,林小昭版的“杭州湾”在气魄上更大。作者认为,沪杭甬(杭州湾)湾区应包括上海,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湖州,以及长江口的南通,苏南的苏州和无锡共十个城市。土地面积共7.39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945万,占去年中国大陆地区总人口的5.74%。
无论在元淦恭版还是在林小昭版的杭州湾大构想中,真正的主角都是杭州。这一意图在最近广为流传的文章——“从江南一隅到全球舞台,这座古都拿什么跻身于世界名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该文作者徐峻,系浙江日报前副总编辑,曾任职丽水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在这一具有官方背景的文章中,作者指出,在G20峰会后,杭州启动了建设“世界名城”的城市建设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又先后提出了“拥江发展”和“杭州湾经济区”两大战略构想作为支撑。由此,让杭州从江南一隅,长期笼罩在上海和南京阴影下的历史名城,华丽转身为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影响的“世界名城”。
二、南京: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的焦虑
在2016年6月6日 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从城市规模等级上看,南京定位为“特大城市”,仅次于上海的“超级大城市”,但明显甩开杭州与宁波“大城市”定位一个身位。
然而,当一个在国家城市规划中被定位为“大城市”的杭州,正在朝着建设国际视野与全球影响的“世界名城”宏伟目标奋力前行时,距离驾车全程只有276.7公里
的另一个长三角核心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却连地方主官都未能稳定下来。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5年初前市委书记杨卫泽被调查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南京已经三易一把手:2015年1月,黄莉新从无锡市委书记任上“救火”,担任南京市委书记,成为南京首位女市委书记;2016年9月,卸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的吴政隆出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今年7月起,张敬华开始担纲南京市委书记,并兼任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
当竞争对手已经摆开架势,向更高目标全力冲刺的时候,自身却连掌舵人与总指挥的稳定性都没法保证,这在极为依赖地方主官的中国城市发展中,显然是巨大的隐患。值得庆幸的是,在赵一德担任杭州市委书记之前,杭州也曾在三年之内连换三次市委书记。事不过三。如果经验可以重复的话,那么,或许南京也即将迎来主官稳定期。
与杭州在省内的“一城独大”不同,南京在省内更多的是扮演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的角色,在经济总量上,不仅与排名榜首的苏州相距甚远,就是与排名的第三的无锡,所拉开的差距也并不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的未来之路,究竟何去何从?是继续选择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文化与科教中心,还是同样要把经济体量做起来,成为江苏现代化的另一个动力策源地?毕竟,作为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经济体量做不起来的话,就很难让这个称呼名至实归。如果选择后者的话,又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措施与手段呢?这些都是南京需要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从目前看,南京的确已经行走在壮大经济体量,成为经济中心的道路上,包括为解决首位度过低问题,从年初起,已经在实质上实施“省会战略”,具体分析可以参见“最新证据!南京全面启动“省会战略”,而连云港则惨遭抛弃!”一文。
然而,当这一目标与杭州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相比,无论是在格局还是在气魄上,都要相形见绌:
首先,杭州的新定位来自于最高领袖。早在浙江工作期间,领袖就明确提出“四个杭州”的定位和“四个世界一流”的要求,即:“杭州不应当仅仅是浙江的杭州、中国的杭州,也应当是亚洲的杭州、世界的杭州”、“世界一流的标准,世界一流的业绩,世界一流的胸襟和气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后,领袖再次提出“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
其次,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行动落实领袖要求。围绕着这一目标,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作出大量与之相关的重大决策,如,建设环杭州湾城市群和杭州湾经济区,大力提升杭州都市区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积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等。省委书记车俊在杭州调研时,提出要“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一城市”和在“两个高水平”上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明确要求。
最后,杭州市委政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全面行动。对照领袖的“四个”期待与要求,对照省委‘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市的明确要求’,对照兄弟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对照全市人民的美好期待,杭州以目标为导引、以问题为导向,全面诊断建设一流城市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永不满足的进取意识做好工作。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尽管身为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但是,南京不仅没有迈向“世界一流”的目标,更没有迈向世界一流的行动,整体定位依然是区域性的,基本上没出长三角范围,没出江苏省范围。
其实,对于南京来说,挑战除了目标上的相对浅视与行动上的相对迟滞外,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市场的反应。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南京全市常住人口为816.1万人,而去年全市常住人口为827万人,四年间净增人口不到11万人。下图是近5年国内主要城市人口流入情况。与之相比,其他强二线城市,如重庆、郑州、武汉等人口增量非常可观。即使与杭州相比,也相差甚远。2012年底杭州的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2016年底为918.8万人,同期增加了近50万人。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杭州的净增人口增速在去年有加速迹象。统计显示,去年杭州常住人口增加17万,而南京仅有3.4万人。
无论是从格局、目标,还是从态势上看,作为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的南京,已经被长三角“大城市”杭州完爆。即使从经济增速上看,也滞后于杭州。刚刚出炉的2017年主要城市上半年经济总量数据显示,南京的增速为8%,而杭州为8.1%。事实上,在迈入万亿俱乐部城市的门槛上,杭州也是率先于南京的。
三、机遇:谱写扬子江城市群新篇章
当前,对于南京来说,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于杭州的对位竞争中,能否不掉队、继续保持追赶态势,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看,南京同样有一些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特别是围绕着提高“首位度”的“省会战略”的展开,南京在城市发展上迎来了多种战略规划红利叠加:
一是扬子江城市群战略。这是当前省委省政府极力推动的促进我省区域发展提档升级的一个大战略。作为扬子江城市群的神经中枢、西部增长极与动力策源地,如果能够做好与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对接与协同发展,不仅能厚实自身的发展腹地,而且能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力与辐射力。
二是国家级江北新区战略。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是未来十余年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载体与关键区域。围绕着“三区一平台”的总体功能定位,江北新区正在享受着举全省之力建设的红利,无论是在如人事安排、组织架构,还是在土地指标、财税政策倾斜等方面,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三是宁杭生态经济带战略。这是今年初,以南京为主的代表团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议案,希望将从南京到杭州的轴线城市,连为一体,协同发展。目前看,这一提案得到了杭州方面的积极响应。如果能够落地的话,那么。这无疑会提升南京城市东南,包括高淳、溧水在内的区域的发展机遇。从短期看,目前这一设想,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可能性并不大,更需要宁杭两地采取政策协同与行动协调,以先行推进。
四是宁镇扬一体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名声要远远大于其效果。长期以来,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南京到底要不要与镇江、扬州进行整合式发展?如果要推进的话,究竟优先方向是谁,镇江还是扬州?近期到底有没有能够落地的行动路线图?如果不准备推进的话,就不要让这一战略来干扰了。
无论如何,在面向未来城市发展问题上,相对于省内其他城市,南京手中至少抓了一副相当不错的牌,现在的关键,就是能否打好这副牌了。在城市发展上,好牌烂打的先例数不胜数,希望南京能好牌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