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更计划每天写1000字

专家也难逃“认知失调”的魔咒

2018-10-05  本文已影响2人  汝年年

2010年11月,美联储做了一个决定,他们要通过增发货币的形式购买国债,在短期内为美国经济注入6000亿美元的资金。这个消息发布不久,一些经济学家、著名学者以及商界领袖就联名给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写公开信,他们认为这个举措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但实际上呢?四年以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反而都下降了。事实狠狠打了美国专家们的脸。但当彭博新闻请当年写公开信的专家们聊聊感受的时候,这些专家学者们却并不觉得自己预测错了,他们甚至坚信他们的预测终将发生。看吧,世界级的专家、学者也难逃认知失调的支配。

到底什么是“认知失调”呢?

马修·萨伊德在《黑匣子思维》一书中就应用大量案例,解读了认知失调。所谓的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是指一个人面对新的情境时,会产生新的认知,但新的认知要是与自己先前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那就会产生不适感,这就是认知失调。

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对新认知加以否认,一是不断学习接受新的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因为第一种省事省力,被更多人采用,专家也不例外。据说,经济学家在求学过程中,会加入各种经济学派,比如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等,这些学派有些是彼此对立的。有趣的是,加入这些学派的人基本立场一般不会转变,他们终其一生都会坚持自己学派的观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人会在以后转变“学派”,或者对自己的理论假设做出“重大修改”。

这说明了,人们一旦认定了一种认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去加强、去寻求证明这种认知正确的依据,这种“选择性认知”使人们不愿学习新的、更丰富、更完善的理论,而是宁愿歪曲信息,将更多精力放在寻找能证明自己一直正确的解释上,白白错过了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不仅是经济学家、商业领袖,事实上越是著名的人物,越可能被“认知失调”所支配。尤其是那些在媒体上出镜率很高的专家,可以说他们的名气越大预测越不准。《黑匣子思维》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这些人总接触媒体,所以他们的判断无可避免被公开化,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他们更愿意去掩饰自己的错误。

专家也很少承认自己的无知,就算遇到不确定的事,他们也很有可能表现的胸有成竹,因为他们不希望别人质疑他们的权威。所以,专家有制造虚假信息的条件和动机。

专家也难逃“认知失调”的魔咒

————End————

我是汝年年,来自十八线小城,爱读爱写,与你分享读书、成长和心情,一起天天向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