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剑冰的《塬上》

2023-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A源清

王剑冰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个人著作四十余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塬上》是王剑冰的全新散文集,《人民文学》《收获》《中国作家》《十月》重磅推荐。

全书共分五辑:《塬上》《旷野》《地气》《缘流》《相系》。作者说塬上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成年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其中第一辑的第一篇名《塬上》,长达50多页,我概述其中印象深的地方:

(一)地坑院:地坑院是塬上一种奇特的生活和居住方式,那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下挖一个六七米深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炕,然后在土炕的四壁再凿出八到十二孔窑洞,从地面上看,很像一个下沉的四合院。

地坑院都是独洞独院,冬暖夏凉,一大家子十几口人也能轻松住下。

在塬上,地平线以下潜伏着成千上万座这样的地坑院。“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坐炕子。”是流传陕塬的民间小曲,也是无数庄稼汉的理想生活,塬上的人们在这里耕作刨食、生儿育女、绣花纺织,于是逐渐形成了地坑院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

地坑院不是随便找块地方挖土就成,方位、尺寸,窑屋的数量等都是十分有讲究的,要与山脉、水势、地气相融合,还要以五行八卦和主人命相来定方位。 可以说是所建必有遵循,所设必有尊重,所用必有遵守。

(二)“十碗席”与“穿山灶”:“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的炉灶,在院子里垒一条长长的像条龙似的灶火炉子,七个炉灶七口锅依次排开,前高后低,灶火的最前面烧火,火从前往后引,所有灶台都受热,蒸煮炖闷炸炒皆可,各有分工,根据火力来操作。十道佳肴同时出锅,真的堪称一绝,称“十碗席”。十碗席的摆放、座位、吃法都有讲究:中间热菜四角凉菜;通常八人一桌,年长者客人居上;开席要主宾发话才可动筷。

(三)崇黑文化:说到剪纸,大家并不陌生。地坑院的剪纸兼容了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技法纤细精致,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让作者有意外发现的是塬上剪纸同外边剪纸最大的区别是,不忌讳黑色。原因一是陕州是夏代衍生地,夏代视黑色为国色,以黑色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也就应运而;二是塬上人相信黑色能驱邪,以黑吃黑;三是黑代表水,反映了塬上人对水的渴望。

(四)陕州澄泥砚为黄土泥制作,有别于端砚、歙砚、洮砚等石质名砚。人马寨村所制澄泥砚曾在一九一四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制砚所烧之土从火烧阳沟里取。其泥土细腻柔滑,暗带深红,和成胶泥,十分适合做烟台。烧制砚台的炉子其实不大,很小。烧制时要用柴,不能用煤。

(五)在塬上,是一件寂寞的事情,生活的节奏很慢。作者调动自己的感官,写自己初来塬上的真实感受:发呆、孤单和恐惧、无眠、语言上的隔阂只能猜……但并不妨碍作者对这里的热爱和细致观察,他将自然风景、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历史背景等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独特的个性色彩。

(六)典型的写景:“每一个坑院上方都像是一口古代的方鼎。鼎里炒着星星,煮着月亮,有时烟气缭绕,有时云雾迷蒙。”“在地坑院里看夜,感到那是一种简单明了的观景框,在这个观景框里,你会看到月亮的变化。”这里用了“方鼎”“观景框”来形象地比喻其观感,“炒”与“煮”带着烟火气,也带着超脱的想象,和着“星星”“月亮”,写出了迷人的诗意。

网图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