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人间情一诺》:人间百味,各有悲苦(三)
从开始看《碧落人间情一诺》到现在,所耗费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基本上两天一本,甚至不足两日便可阅完。但是内心深处给予的震撼确实久久不能平静。不论是纳兰的文笔,还是诗词的运用,亦或者整个故事的轮廓,人物的结局走向,我都佩服不已。
《碧落》从朱毓媞和袁紫清两个人在金陵初见的一眼万年,紫禁城心不由己的生死相许,到倭国樱花谷的相知相伴,最后碧落黄泉的永世不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都有自己的伤痕累累。
想起来很多舍己为人的英雄,当时有无数的声音在问值不值得,有的高材生为了拯救一个一心求死的少女,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救行将就木的老人失去了自己的如花青春;有的甚至为了拯救社会败类付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总说,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可是当那些千钧一发之际,哪里还会去想值不值得?
从古至今,民族大义也好,传统美德也罢,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从小到大的学习教导,都指引着我们要做有德之人。曾经在《资治通鉴》中看过这样一句话:所谓才是,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足以看出,德才是评判一个人最重要标准。小说的大背景是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期,不乏德才兼备的人才,无奈昏君当道,民不聊生,总是听信奸佞小人的谄媚之言,他们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背弃自己的民族大义,书生意气。对于他们来说,品德重于生命,重于一切。他们不会去想值不值得,他们只会做认为对的事情,付出生命在所不惜。
我们总说爱一个人爱到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太过的现实却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因为其中一方生有重病,抛弃转身的,因为孩子残疾抛家弃子的·····总之在天灾人祸面前,看过了太多的绝情漠视。只是凡事无绝对,人性最难以捉摸。世界上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何况是人心?当时光蹉跎,在人情冷暖的侵蚀下,为人处事心态性格总会情不自禁的发生变化。比如袁紫清,从最初的冷清冷血,视人命如草芥,到最后因为拯救前朝太子,也就是爱人朱毓媞的弟弟而付出生命时,想到便是爱情的魔力和生活的磨砺。他说:“倘若我死了,你就将我的遗体烧了,把我的骨灰放入我的衿缨里,你朝夕佩戴,我伴你到老。”
因为爱她,所以不舍得她伤心难过。尽管此时的他们早已失去了意气风发,健康体魄,可是为了心中所爱,便无所畏惧。又如袁紫清的丫头萧采菀,共赴黄泉不见得就是悲剧,有时候同生同死,是执念,也甘之如饴。
人活着,最大的支撑就是心中有爱,若无爱,便是一具行尸走肉,便是一堆枯木燃后的灰烬。活着还不如死去来得痛快。人从来不会未卜先知,每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也不敢百分百保证你的抉择是正确的。只是经年以后,满目凋零,繁华落尽,才空余满腔的遗恨,若当时没有如何,现在也不至于如何。人世间最残酷的字眼就是若。若可以回到某年某月某日,可惜回不去。
若朱毓媞知道回到中原面对的就是家破人亡,断腿失臂,甚至魂归黄泉,死生不见,她肯定不会抛弃樱花谷,只是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的,既绝情又深情。她倔强的外衣下,包裹的是一颗柔软异常的心。若她自私一点,一切就可以重新改写。只是,她并非自私自利之人。这就是纳兰的强大之处,《碧落》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性格追求,都会按照既定的轨迹走下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血肉,都活生生的存在着,每一个的喜乐悲痛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纳兰说,以真为伪,以伪为真,雾里看花,也就喧嚣一时。在当权者眼中,指鹿为马,瞪眼说瞎话,如家常便饭,不过鹿始终是鹿,自欺欺人而已。只是对于他们来说若可达成目的,当然不择手段,自欺欺人的做法又有何不可。
在这整个故事里,所有的人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罢了。看完这部小说,我有无数的感想,总想一吐为快,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有口难言,有情难抒,现实的无奈,情感的纠葛,这所有的矛盾构筑出了这部惊艳的著作,让你难以自控的随着人物的喜而喜,悲而悲,无奈而无奈,唏嘘而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