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烤羊肉, 姗姗来迟的最爱
羊肉,在尚不知道,卡路里是何方神兽的年代里,青春年少时的我,见它是躲得远远的,因为地域的原因,新疆人餐桌上,它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肉了。
物质匮乏,因为羊特有的膻味,我天生对它敌“意”,甚至从不想知道羊肉什么味?是不是有营养?更不想理解爱它人的感受,对朋友大块朵颐羊肉时,享受过瘾的表情,也常常“不屑一顾,视而不见”。
对清炖羊肉、烤羊肉、手抓羊肉以及羊肉延伸食品--烤包子、拌面、抓饭、纳仁统统说NO!
一次,与友爬山,广袤的草原,巍峨的大山,沿着羊肠小道,竭尽全力,踯躅前行,大汗淋漓中,多么期待可以歇歇脚啊。一个大拐弯,远远看到,蓝天白云下,松树林旁的一片山坡上,袅袅炊烟,白色尖顶帐篷格外耀眼,隐约传来,牧羊狗儿汪汪声,小羊儿哞哞地叫声,户外架起的大毯子上,晾着明晃晃,洁白的奶疙瘩,身着鲜艳色彩的哈萨克女人,弯着腰,正在挤牛奶,好美哦!这身汗,值得哦。
还是缺肉少米的年代,哈萨克族牧民毡房里,好客的牧民把煮好的羊肉端上来,给每个人的分了一块,为了对得起主人的热情好客和满满的诚意,我硬着头皮,带着“感激”的微笑,用自己带的饭盒很有“仪式”地接了过来。肉送给同事吃了。饭盒却在三天内被“严刑烤打”,开水煮、醋泡、碱擦,之后再太阳晒,刑尽,味未除,现在回想起来,是真得膻味未除吗?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味道吧,不知道!
转眼,20多年过去,作为工作队的一员,与塔克拉玛克大沙漠边缘的一个村子结缘,这里少水多碱,耐水耐旱耐碱的胡杨,是这里的“主人”,这里99%以上都是维吾尔族,他们主要的劳动之一就是放羊,这里的羊,长得很漂亮,被称作“刀郎羊”,头顶、耳朵和四个蹄子是黑色的,喜欢在胡杨林觅草食叶,与胡杨同在高盐碱环境里生活,这时,羊肉居然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没有膻味!
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百姓,自创红柳烤肉,杀羊剥皮,免洗。折沙漠中随处可寻的红枊枝,串上切好的羊腿肉,块大肉厚,调料之极,只有盐水和辣面,保持原味,喜欢孜然的食客,需要时,另外加。
地上早以挖好“坑”,“坑”边堆上几块砖,将枯死的胡杨木烧红烧透,等基本无烟时;在架子上,放上一排整齐的肉串,红白相间,色泽新鲜;视肉块大小,和炭火的多少,匀速翻转羊肉串;适时地洒点盐水,肉汁和油快熟时,洒点辣面。
一会儿,空气中弥漫着复合味的肉香,滋滋作响的红柳烤肉端上来,先试一小口,爆出的丰腴肉汁,完全没有膻味!特有的红柳、胡杨清香的肉香,瞬间感受--爱上它没有理由!
人间云深处,相知总不晚。
爱了,爱了,红柳烤肉,食材鲜美,生态,无污染,原始做法,古朴,简单,大自然的选择,自带时尚标签,食客们追求的另一种极致吧。
来自沙漠的味道,好客新疆的美味儿,探险新疆的礼物,回味无穷的旅途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