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标点符号
苏联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一家报纸写了个短篇小说。作品题材不错,但是文字表达比较混乱,层次不清。
编辑们都觉得为难,老编辑布拉果夫便主动承担改稿的任务,他整整改了一夜。
第二天,编辑们看到这篇作品的修改稿,都很惊奇。内容变得那么风趣,层次变得那么清楚,行文变得那么流畅。更令人惊讶的是,通篇文章并没有增减一个字。大家都向布拉果夫请教有何高招。
布拉果夫回答说:“这没有什么秘诀,完全是标点符号的功劳。你们看,这里的每一句,我都打上了标点,还特别仔细地标上了句号。当然,还有分段,这是件大事情。
标点符号就是要标出思想,摆正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表达标准。标点符号好像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散落。”
安德烈·梭勃里知道后,拥抱老编辑,还亲了他三下,十分激动地说:“谢谢您,布拉果夫,您给了我一个永远难忘的深刻教训,我深深地感到我对以前作品是有罪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字是记录语言行为的书面语,标点符号就是书面语里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句性质和作用的符号。
现代书面语都使用标点符号,不使用标点符号或者使用不当,难于甚至不能有效地传情达意,也难于甚至也不能使人正确地解读接受。
标点符号对于现代书面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有的。
标点就是“标”出语意和思想,“标”出词语和词语的互相关系,使语句明白晓畅。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我们必须首先有一个认识:标点符号是文字里面的有机的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的。它跟旧式的句读号不同,不仅仅是怕读者读不断,给它指点指点的。
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它们是另一形式的虚词,也不为过分。应该把它们和‘和’‘的’‘呢’‘吗’同样看待,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
郭沫若先生多次强调:“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叶圣陶先生说:“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
不仅在题材的选择、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词语句法的运用等方面,不同的作家有各自独到之处,就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各有特色。
鲁迅先生的作品同别的作家比较,最常用、最善用的标点符号,是省略号“……”。
鲁迅先生所生活、斗争的那个时代,黑暗势力猖獗,反动统治严酷,没有言论的自由。进步作家传播真理、打击敌人、表达反抗情绪,不可能采用大声疾呼的方式,只能采取隐晦曲折、含蓄讽刺的笔法。而省略号就每每具有隐约含蓄、发人深思的作用。
我们说话的时候,有各种语气,说到一定的地方,还要停一停。写成书面语的时候,怎样表示不同的语气和停顿呢?这就要靠标点符号。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读书只有断句。那时候,一篇文章,字与字之间没有停顿,读起来很吃力,还往往容易造成歧义。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全靠反反复复地诵读,熟悉语境语感,揣摩作者文旨。故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
到了汉代,人们才发明了“句”和“读”(doù)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五四运动后,标点符号达到14种。解放后,经过数次修订,逐渐演变成了现今通用的16种标点符号。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标点符号还能够传递信息和感情。
据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不见回音,就给出版社去了一信。信中只写了一个问号:“?——雨果。”
很快他就收到回信。信上只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室”。不久,轰动文坛的《悲惨世界》便与读者见面了。
这信被称为世界最短的信。两个标点符号,把他们之间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了。
清朝末年一个书法家奉旨给慈禧太后题写扇面,写的内容是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时的疏忽和紧张,竟将间字掉了.慈禧一看,大怒,认为是故意欺负她没有学问的,竟把这个书法家问成死罪。
此人急中生智,忙解释说:“老佛爷息怒,这并不是王之涣的原诗,是用他诗的原意填的词。并当场标点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一听,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书法家因为丢了一个字险些送命,又由于巧妙使用标点救了一命。看来这“标点虽小,性命攸关”呀!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把标点一改,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就《清明》一诗,不增减一字,只加标点,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时间、地点、场景、对话皆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标点的正确运用,不仅使文章语言通顺、脉络清楚,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语言起不到的作用。
《红楼梦》中在描写林黛玉临终时,作家是这样运用标点的:“宝玉!宝玉!你好……”
两个“!”写出黛玉用生命在呼喊;一个“……”将黛玉百感交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复杂心情和神态刻划了出来。
句子省略的部分可以让读者充分想象,这样更能打动人的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省略号起到了许多文字不能起到的妙用。
一代伟人毛泽东堪称“一字师”的典范。他在诗词写作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的作品经过几十年的修改,方成定稿。
期间,他多次听取了诗坛大家郭沫若、臧克家的意见,也注意听取一般读者的意见。只要说得对,他都会采纳,在下次诗词再版时加以改正。
对标点符号,毛泽东也认真进行修改。《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依词牌,可断句为“上四字下七字”,也可断为“上六字下五字”。
1957年发表时此句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8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根据别人意见,将此句标点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64年,胡乔木向毛泽东反映诗人袁水拍的意见,提议将标点仍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为好,毛泽东当即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