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自我改革
有人问:你和那个谁谁谁有何不同?
这样的场景,想必大家都遇到过。
以我有限的记忆力,还能记起在一次面试的时候,有三个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同学一起来南京面试一个公司,也有可能是同一职位。当时我看到很多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就心里发毛,觉得自己前景堪忧。后来他们面试出来,我们简单的交流了一下,他们都被问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你们几个谁更合适?他们也觉得这种问题很难回答,现在想想这个类似一种压力测试。
今天公司的领导说,他被前来调研的领导提问:我们单位与外面其他同行业的企业有什么不同?
领导回答到:我们与外面企业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们是央企,不仅可以为国家,为自己赚钱,而且还有情怀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美好的事物。
大领导深以为然。其实这就是一种体制自信,道路自信。
面对这样的问题自信就够了,你信自己,别人也就信你,你唯唯诺诺,别人也没有了信心。
其实我后来想想,私企专心致志赚钱,就一定影响产出精品吗?有情怀的公司,就一定保证出精品吗?显然不是。
说到底,我个人的想法,每个人和公司,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自己可控的条件下,对自己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深刻理解,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服务即可。
今天还接收到几个比较新的理念。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往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已经渐渐转为相关性分析。
其中举了一个例子:超市里面把啤酒和婴儿的尿不湿放在一个地方,可以增加一定的销量。具体的我后续跟进再看看。
还有以小见大的说法,一件小事可以暴露出系统的很多问题。
还有数据可以验证一些我们自以为是的判断,好像举的例子是说,一个班,50人,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是0.97,远高于想象。
最后一个很重要,却差点忘了。一位领导说他参与一个涉外项目,对方的负责人说:先生,我相信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你能不能和我说一下你做事的流程或逻辑。
现在的企业管理还是蛮重视这块的,你能做一件事很好,但不够。你要是能说明为何这样做,那才是有体系,正规化的。
说到此处,想起陈平和周勃的故事,周勃直接回答皇帝说不知多少盗贼,多少谷米。而陈平回答皇帝你想知道什么就应该去什么样的官问,我不是管这些的。现在企业常常说要综合性人才,这才算吧。如果事无大小,都自己去干,是不是方法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