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没有规则意识的小瑜

2018-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但雨泽

——摘自《不可忽视:孩子的20个问题(王晓春)》

案例:没有规则意识的小瑜

小瑜出生时,体重不足5斤,像只小猫。由于早产,她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才回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经常生病,成了医院里的常客。

自从有了小瑜这个宝贝女儿,妈妈就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小瑜,家里还请了保姆,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也轮流来家里帮助看护小瑜。一家人把防止孩子生病当成家里的头等大事。

首先是不能让孩子哭,这是一家人都非常注意的事情。因为小瑜一哭就会生病,一生病就会转成肺炎,一家人麻烦就大了。只要小瑜不哭,什么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为此,应该有3年幼儿园学龄的小玲,上幼儿目的时间前访后后加起来不到10天。家长每一次把她送进幼儿园的努力,都以怕她哭出病来而告终。

家里开窗通风有严格规定。小瑜在哪个房间,哪个房间就不能开窗户。开窗通风,要先把小瑜安顿在其他房间,这个房间通风后再把小瑜接回来。

夏天,空调不能大凉;冬天,房间不能太热,以小瑜不出汗为宜。为了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姥爷把烟戒了,爸爸回家不抽烟,忍着。

小瑜很少出门,出门时必须具备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天气条件,还要有两人以上陪同前往——一人带孩子玩儿,其他人专门推着小车,背着背包,携带吃的、穿的、用的、玩的跟着,随时准备提供孩子需要的东西。还有,出门不能去人多的地方,环境要优美,没有太大嗓音,不能走得太远,不能累着。

妈妈爸爸对女儿的期望不高,只要聪明、健康、快乐就可以了。

小瑜该上学了,在学前班问题就来了,生活不能自理,思维也与众不同。小瑜不会自己吃饭,左手用勺盛饭,右手帮忙抓菜,总是最后一个吃完,还把饭菜撒一桌。

小瑜不会排队,老师让小朋友排队学做操,她站在那里不知要干什么好。 小瑜不会听话,老师让写字,她发愣。 上课时同学喊“起立”,别人都起立,她坐着,等同学都坐下了,她却站着。 总之,她总是比同学慢半拍,或者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小瑜天真得可爱。一次,老师让没有做完手工的同学把材料带回家去做,第二天检查。小瑜回家没有做,第二天把做了一半的手工交给老师。老师在作业上写了“待达标”三个字。下学妈妈来接她,同学们都拿着手工作业。小瑜跑到妈妈面前,高兴地指着作业上老师的评语说:“妈妈看,我比她多得了一个字!”

老师发现小瑜与众不同,试图与她交流,交流的结果使老师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原来小瑜不知道什么是“要求”,什么要“遵守”,也就不会按要求完成任务了。

一天该吃中午饭了。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把课桌上的所有东西都收到自己的书桌里面,我们准备吃饭。”同学们都动起来,恨独小瑜玩着自己的橡皮没有动。老师把小瑜叫到身边,蹲下来耐心地问她:“刚才老师说的话你听见了吗?”

“听见了。”小瑜回答。

“那你为什么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呢?”

“这不是对我说的。”小瑜从心里拒绝听老师的话。

“那现在老师要你和同学一样把桌子上的东西收起来,好吗?”

小瑜低下头,从嘴里挤出几个字:“不好,太麻烦了。”

“你现在是小学生了,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是规定,你知道吗?”

“不知道。”小瑜看一眼老师说。

老师没有批评她,试着用事例说明“服从要求”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她把小瑜搂到怀里,耐心地说:“假如我们俩一起开汽车出去玩,走到十字路口遇到了红灯,我们该怎么办?”

“停车呀。”小瑜认真地说。

“如果我们不想停车,就想把车开过去,成吗?”

小瑜眨眨眼睛,想了一下说:“那你就开过去吧!”

看着小瑜幼稚无邪的脸,老师不知道是哭还是笑。

分析:

小瑜的例子是“养育压倒教育”的典型。小瑜的家长已经忘记或者省略了自己的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任务,他们将自己的任务仅仅锁定为“把孩子养大”。养大以后又如何?他们想得不多。他们“对女儿的期望不高,只要聪明、健康、快乐就可以了”。然而他们不明白,孩子总要走出家门,总要去上学,如果她连基本的行为规则都不懂,她会到处碰钉子的,她能“快乐”吗?幸亏小瑜遇到了一位善解人意、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如果她遇上一位工作方法简单生硬的老师,日子就没法过了,孩子肯定哭着喊着不要上学了。那时怎么办?可见,孩子缺乏纪律观念,与家长缺乏远虑、目光短浅有关。

有些家长是情绪化的。今天高兴,孩子无论犯什么错都无所谓;今天不顺心,孩子没什么大错也要受罚。这样就无法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只能使孩子学会察言观色的狡猾。

有些家庭规矩过多,烦琐而苛刻,家长像不知疲倦的警察,唠叨没完,批评不断。如此多的规矩给孩子带来的全都是烦恼和痛苦(规矩本来是会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你让我怎样我偏不那样,迁移到学校生活中,就会有意不遵守纪律。

有些家长意见不一致,爸爸说不能这样,妈妈说可以这样,孩子无所适从,结果就会选挥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要求去做,于是学会了钻空子,而没有学会守规矩。

有些家庭虽然有一些规矩,但家长不能以身作则,或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规矩形同虚设。这种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到学校也很难守纪律。

家长把孩子惯得一点儿规矩都没有,想送到学校去让老师把他“收拾”过来,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对老师也是不公平的——这等于把家长的本职工作推给老师去完成。

对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