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18岁成年之日,我一定推荐她读这本书
初识《eat pray love》源于它的同名电影。唯美的画面,轻柔舒缓的配乐,和大嘴美女茱莉亚·罗伯茨的精湛演绎。这些本都是我喜欢的风格,但却因为没有读过原著而体会不到其中的深层意味。当然,也因为书中描绘的很多感受与感悟是画面无论如何也无法呈现出来的。
开始阅读这本书起源于我的一位灵性导师的推荐。他借用书中第三段故事中的智者,印尼老药师赖爷,赠与女主的一幅画——一个合拢双手、站着祈祷的人。没有头、有着四条腿、原本是脑袋的地方,只有蔓生的花叶,一张微笑的小脸画在心脏处——来说明我们应该多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任由头脑指挥我们,妄生评判。
首先要说明一下,中文译本把这本书的书名翻译为《一辈子做女孩》,让我觉得非常的受挫。书中记述了作者自传式的非常精彩的三段人生故事:作者经历了痛苦而漫长的离婚诉讼后,身心俱疲,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不断被抑郁折磨。于是她决定听从自己的心声,给自己一年的假期,去往心之所向的三个地方——意大利,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以期在旅途中疗愈自己受伤的心灵并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虽然故事发生在作者摆脱了婚姻的束缚、重享独身后,但是一旦翻译成《一辈子做女孩》,便给了已在或者尚在婚姻中的人一种错觉和绝望,似乎这些美好的旅程及心灵体验只能发生在独身时代,而对于已婚者,则是那样的遥不可及。难道追求自由和婚姻有着如此大的冲突吗?何不就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美食 祈祷 爱情》呢?一方面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至少让我们这些已婚读者,尤其是已婚女性,还愿意去跟随作者神游一下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
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这三个地方有什么共通之处吗?没有,除了三个地方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均为I,即我。作者之所以选择了这几个旅行目的地,并在每处停留四个月,仅仅是因为这几个地方分别满足了她的一部分需求。她爱意大利语的美丽发音,沉迷于其中,只想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同时,到一个崇尚享乐与美的国家去体验快乐与美食以弥补过往给她留下的创伤。就这样,她踏上了旅途的第一站——意大利。
与普通的游览不同的是,当你到达一个地方,长时间停留下来,试图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时,你将打开一面全新的视角。
我们对意大利人的普遍印象是什么?自由,奔放,懒散,低效,也许还有其他。如果带着这样主观的个人色彩去阅读这个故事,那一定会丧失掉很多收获。之所以想要推荐女儿读这本书,是希望她成人之际,能透过别人的旅行感悟将我们甚至整个民族所不具备的、也是不敢想象的“无所事事之美(bel far niente)”烙印在她的生活方式中。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般说来,美国人比世上任何人工作得更卖力、更久、更紧张(中国人何尝不是?)。无法放松享受全然的快乐,不懂得如何无所事事。压力过度得即便去度假也无法放松。但是在意大利,即使在艰苦劳动的背景下,无所事事也始终是大家抱持的一个意大利梦想。一个人越是闲暇舒适的无所事事,他的生活成就便越高。与财富无关。
正是因为如此,一个人到意大利体验四个月的纯粹快乐,在意大利人看来完全没有任何不妥,但是几乎所有其他地方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太缺乏责任感”,或者“多么自我沉溺的享受”。
每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接受到的最多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坚韧、要奋斗、要有追求,要善用时间,凡事做好规划。言下之意,时间是拿来分秒必争的,不进则退,而不是拿来浪费、挥霍的。可是我想对我的女儿说,你要有“浪费”时间去享受无所事事的勇气。你们所面对的未来,和将要面临到的竞争的激烈程度,只会远远超出我的生长时代所能体会到的。作为母亲,我不要你马不停蹄的累倒自己,累到周末只能躺在沙发上靠吃零食和刷剧来寻求放松,累到迷失自我、怀疑人生的真谛。我希望你懂得,偶尔“挥霍“一下时间、无所事事一下是你的权力,是一种享受,是生活的调味剂。没有人可以责怪你。责怪你的人只是不懂得生活而已,别在意。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公开课、后著书名为《幸福的方法》里提到四种人生模式,其中永远奔波在追求某一人生目标的路上、却不会享受过程的人被称之为“奔波忙碌型”的人生模式。这种人在我的生活圈子里占据了大多数。还有一种无所事事的“享乐主义者”,总是寻求快乐而逃避痛苦,因此永远得不到幸福。被作者冠以“无所事事是魔鬼设下的陷阱”的说法。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说法,让世人普遍戴上了有色眼镜来看待无所事事。其实,无所事事的享乐也有它一定的好处,只要它不带来任何负面的结果,有时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幸福,适度的放松自己,完全可以让我们更幸福。
18岁即将成年的孩子还应该为着未来做好哪些准备?了解那些真相?让我做选择,一定是婚姻。有些话、有些道理,从家长的嘴中说出未免有些太直白,再甚至,18岁的她已经不愿意听你所谓过来人的大道理。那么读书吧,让书中的故事会告诉她这些道理,告诉她今后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她会面临到那些考验。这样,今后当她与男朋友交往、当她需要为自己的婚姻做出选择时,她才会有自己的判断。
看看离不开爱情的作者,从十几岁便开始轰轰烈烈地结交各式男友,从不间断,却总是在热恋中把他们美化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继而期求对方就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直到把对方折磨得不堪重负,直到自己不得不承认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然后反反复复,徘徊于去留之间。
再后来的她,即使物质已经很丰腴,有着人人羡慕的工作、房产,但却不满于婚姻中按部就班的生活,恐惧于即将生子所带来的日复一日的死循环,约束与牵绊。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与对自由(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向往?这是作者抛出的疑虑,也是无解后迫使她拼命要摆脱婚姻束缚的根本原因。当然,婚姻是太具有个性化的东西,我们也不必被一个人的故事吓到。作者的姐姐,比她性格更为强悍的一位女性,反而为人妻母,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曾有人说,婚姻前要多些恋爱经历才好。但我心疼自己的女儿,我觉得这些远远不够。恋爱经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早些多了解婚姻、看清自己对婚姻对伴侣的期待,了解婚姻等待自己的又是什么,然后再去胸有成竹的去谈场恋爱,那该多好!当然,如果她能从故事中体会到更深的一层——作者正是因为有着独立的经济能力,才能拥有为了追求内心自由,而不惜一切代价向生活说不(放弃所有财产与不再令人愉悦的婚姻)的魄力,才能在丧失掉所有的财产和积蓄后依然有能力(重新赚取金钱)立即踏上心仪的旅程——那当然再好不过了。
作者在印度的四个月禅修经历是这本书中我最最喜欢的部分。与其称之为故事或游记,不如说这是一段心路历程。
说到印度就不得不提及瑜伽。瑜伽在许多人眼中就是卷麻花式的身体训练,其实那只是瑜伽哲学中的一个分支而已。古人发明这些卷麻花式的身体伸展不是为了个人健康,而是为了放松肌肉与心灵,为打坐做准备。
作者到印度禅修为什么要天天打坐?瑜伽通过打坐去发现神。却与宗教无关。是一场关于身心合一的旅程,即去找寻我们内在固有的本质与智慧。瑜伽士说:“人类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有恐惧,我们错以为有限的小小的自我构成我们的整个天性,未能看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神性”。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则说过:“你这可怜的人,心中怀抱着神,却不认识他”。如果这不够通俗易懂,那么听听20世纪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是怎么描述的,“那真是神奇的时刻。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助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在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你能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
接受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对自己未知的潜能激发出无限的渴望与向往。帮助我们懂得,在面对痛苦和迷惘时,只要安住当下、与我们内心的最深处连结,倾听它的声音,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回本属于我们的力量和喜悦。
而瑜伽就是通过打坐、自我控制,努力不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思索过去、担心未来,而是让你去寻找一个“恒在”的处所,即关注当下,找到让你内在的智慧去指引你的灵感。
对于无神论者来说,那些最终相信内在神性与智慧的人,大多经受过或多或少的心灵创伤。即将面临成年的孩子当然很少有过这种经历,即使经历过苦难,他们人生十几年的阅历也不足以支撑他们轻易了解这一“玄虚”的事实。没关系。我自己也是理解容易吸收难。就如同一个不信奉耶稣基督的人,可以在他需要的时候走进教堂,向耶稣基督忏悔一样,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记得还有这样一根“救命稻草”,在不知何去何从时,不妨试试,问问我们内在的智慧,相信自己。
在印度经历了四个月的神奇心灵旅行,故事的最后,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印尼巴厘岛小镇乌布。每天固定的禅修打坐及无所事事的闲逛似乎都已不再是故事的重点。在这样一个汇聚了形形色色惨遭生活凌虐、折磨的西方人的地方,作者看到他们丢下所有挣扎,决定永久放逐巴厘岛,放弃他们的志气——不再和生活对抗,向其低头。
丘吉尔曾说:“今日妥协所换来的幸福,将要用明日更大的损失以及后悔来弥补”。
放弃是很难的决定,但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其实谁都不想轻言放弃。
我们都需要一些情感、一些目标来支撑,让生活显得更加有意义。然而,那又是什么呢?
内心富足的人懂得给予——给予爱,给予帮助。没有刻意。当你给予别人的同时,你也就收获了同样的力量。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意义吗?就如印尼老药师赠与作者的那幅画——一个合拢双手、站着祈祷的人。没有头、有着四条腿、原本是脑袋的地方,只有蔓生的花叶,一张微笑的小脸画在心脏处——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答案就在那里。这世界本就是充满爱的。
作者在生活中曾经失掉的平衡,在一年旅途的尾声时,全部悄无声息的消逝、融化掉了。她从那个被抑郁的黑狗不断折磨的、靠索求他人的爱情过活的咄咄逼人的女作家,蜕变成了心怀爱意、且被爱呵护着的,平和、又不失独立的幸福女人。
许多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喜欢在踏入社会之初给自己一趟寻求灵感、或者说生活方向的旅程。那么《eat pray love》则非常具有阅读和参考价值,值得反复阅读。追求享乐、追求信仰、追求平衡是我们一生都需要为之不断努力的功课。我有幸透过别人的文字,在他人的感悟的感召下也踏上这条追寻之路。真心希望我的女儿和与她同龄的年轻人,能在她们的大好青春绽放之际,让这本书在她们的心里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为了她们将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