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三观尽“毁”
【标题】三观尽“毁”
我们经常会批评一个人“三观不正”,等到说顺嘴了以后,某一天有个人回问了一声,啥是三观?我们才蓦然惊醒,原来自己也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三观不合”会影响友谊,甚至会拆散婚姻。但到底三观包括了那些内容呢?最近听刘擎老师的讲座,认真的感悟了一下。
刘擎老师认为,三观是一种日常表达,用法随意而混乱,没有什么标准定义,是指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概括起来,三观就是真假、对错、好坏的观念。
我们认为的三观里一般会有一个“价值观”,但刘擎老师认为道德观和人生观都是价值观念,只是分成了两个领域。
01 定义三观
【世界观】
就是每个人对世界,主要是自然世界的认知观念,针对的就是事实性的问题。对于事实的判断,哲学上叫真假问题。世界观上的争议,通常就是在争论哪一个判断是“真”的。比如,“日心说”、“地心说”、“进化论”等,关乎的是事物的真实状态或是事情的真相。
世界观,决定你怎么看待人和世界的关系,刘擎老师把它叫做天人关系,你依据世界观作出真假的判断。
【道德观】
它决定了你和他人相处的原则,就是说,当你的言行涉及到他人,这些言行应当符合什么规范。这就不是事实问题了,而是要讨论“对”还是“错”。对于人间关系有许多原则,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我愿意,怎么都可以”、“你是老大,你说了算”等等。觉得自己该遵循那种原则,自己觉得哪种原则是对的,这就构成了每个人的道德观。
道德观,决定你怎么看待人和人的关系,刘擎老师把它叫做人际关系,你依据道德观作出对错的判断。
【人生观】
它决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这也是在讨论应当怎么办,要做出好坏的判断。比如,有人爱学习,有人爱享乐,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发呆,每个人找到自己自认为最舒适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生观的差异。
人生观,决定你怎么看待与自己的关系,刘擎把它叫做自我关系,你依据人生观给出好坏的判断。
梁漱溟在自己的著作《我生有涯愿无尽》中提出,世界上的人生观分三种。
【逐求】肯定人生和欲望,它的低层次是满足物欲,高层次发展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现代西方哲学。
【厌离】既否定人生也否定欲望,最彻底的就是佛家思想。
【郑重】是肯定人生,抑制欲望。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其中的精义是“自觉的、尽力量的去生活”。
梁漱溟早年的思想历程,受到了父亲梁济的影响,在这三种人生观中完整地游历了一遍之后,最后选择了信奉儒家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思想投入现实社会改造,相信这也是梁先生认为最舒适的生活状态吧。
同时,刘擎老师自己也分享了自己的三观:
科学的世界观
公平的道德观
自由的人生观。
02 三观不合
【懒惰的不合】
刘擎老师认为“三观不合”基本上是一种“懒惰哲学”,是为了方便和偷懒就随意拿来用的说法。
1.我们未必天然喜欢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人。比如:两个一样自私的人,可能就会一直对着算计。
2.三观相同的人也可能会有冲突,比如:旷日持久的量子力学之争。。
3.三观不合的人,未必不能和谐相处或者合作。比如:比如诸葛亮主张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背锅的不合】
很多人,一言不合就说我们“三观不合”,但现实是,我们在生活中,还真找不出两个三观完全相同的人。
因为三观并不是三个观念,而是三个观念群,针对三种关系领域的问题。每一个观念群里会有很多的观点,所有观点都能契合的自然就少,更别说三个领域里的排列组合了。
而同时,人喜欢听符合自己偏好的意见,造成了“信息茧房”的现象,这是真实的,这是因为希望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造成的。因为有安全感和确定性。可是一直处在舒适区内,和自我软禁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其实是要在舒适与冒险之间找到一个比例恰当的平衡点。其实,很多时候涉及三观的分歧,只是世界观中的一小部分认知,还有道德观中的一些细微差异,根本并没有严重到“三观不合”的地步。
【不合的辨别】
以后,遇到不喜欢的观点,最好可以进一步去辨别,
第一,这个观点究竟挑战了你的哪个观念群,和哪些具体观念?
第二,这个挑战有多严重?
如果它挑战了一个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观念,而容忍这种观点的冒险可能会让自己失去平衡,会想要回避这种观点是自然的。
但是,如果意见相左的观点,挑战并没有那么严峻,那实际上是给了自己一个更深入探究自己的机会。这时,完全可以去试着思考和理解,甚至也许可能接受它,对自己原本的观念群作出调整。
人的三观本来就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塑造的,可以塑造,本身就意味着可以改变。适度地冒险,接受挑战,会让自己变得更丰富。
03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当中,所谓的“三观不合”问题更复杂。准确地说,答案可能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婚姻关系类型。
【关系类型】
一种是总体关系模式,就是指伴侣之间共享了几乎生活的所有领域,每个人留给自己的自主空间非常少,比如工作同质,收入共用,社交共享,爱好相同,毫无隐私。这时,两人的三观契合就非常重要。是契合,不是相同,意思是说能够彼此兼容。此时,如果发生矛盾,要么改变三观中不契合的部分,要么改变婚姻关系模式。
另一种是局部关系模式,伴侣在局部关系模式中,会有更大的相对独立的自主空间,但仍然共享着共同生活的某个方面,可以叫做“共享轴心”。如果这个共享轴心没有了,那么亲密伴侣关系就会破裂或者名存实亡了。
【共享轴心】
因人而异,可以是事业的成就或者进取心;也可以是生活情趣的品位,或者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意见,等等。只要是这些领域两个人都共同重视,而且围绕这个轴心,你们可以建立共识,那仍然有可能保持比较好的婚姻关系。
生活中,这样共享轴心,有时对当事人很难辨别。因为在非轴心领域发生的冲突,可能会掩盖了实际存在的共享轴心。当彼此分离的时候,这种轴心才会显现出来。
因此,观念不合造成的婚姻问题是否能够改善,可能需要先搞明白婚姻的关系类型;再看关系中的共享轴心是否存在?质量如何?然后才能确定是不是有改善的可能。
听完了讲座,我仿佛明白了三观是什么,忽然有种三观尽“毁”的觉知。因为原来对三观的认知,基本集中在另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中——”正能量“。如此看来,还是自己懒了,在既没有判断真伪能力,又没有领悟人际相处的分寸,更没有找到人生舒适状态的前提下,草率的用”正能量“来美化自我的三观,实在是一种不自量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