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你是你。
武志红心理学今天的学习内容——怎样接住关系中的坏。
【这套暗逻辑是投射性认同的重要游戏。将“坏”投射给对方,当对方认同这份“坏”,就验证了自己的预判。然而实际上,这份“坏”原本就是自己诱导的结果。
判断投射性认同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被严重限制的感觉。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这个心理机制,那他周围的人都会有严重被限制感,而且会有不断要在他面前变成坏人的感觉,这些感觉都会使得周围人容易离开他,而这会验证他最根本的痛苦:“我是个坏人,没有人喜欢我。”
衡量一个关系品质的核心标准是,关系能不能处理化解“坏”。其中的关键是,你已经处理好了自己内心的“坏”,你不再执着地追求“我是一个好人”,而是深切认识到 “我是一个好坏参半的真实的人,我能接受我自己的坏”。那么当别人投射给你“坏”时,你会做“去毒化”处理,既不认同对方的明逻辑,委屈自己;又不认同对方的暗逻辑,真还给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
我们要学会利用时间和空间,学习如何化解自己和关系中的“坏”。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样是合理的。】
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样是合理的。
在现实生活中,第一种情况是,你为什么不那样,你应该这样这样有很多的应该。就只觉得自己的认为更合理,不接纳别人的差异性。其他人都应该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让他人屈服或者说配合,听自己的。不停的证明自己是对的。否则就暴怒,或者示弱。最后就是要让别人和自己统一,严格说应该是听从。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自我,不停的的调整自己配合别人,迎合别人,为了取悦,讨好,或者避免冲突。最后失去自己。第三种情况是尊重自己,也允许别人的不一样。自己这样是合理,别人也有他的合理性。允许差异,允许变化。这样不卑不亢,既不失去自我,又尊重别人。
我很希望自己是第三种情况,可是往往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转换着,为难自己,又不放过别人。
我跟小宝的相处中,很多时候我都对她百依百顺,我不尊重自己的界限,所以小宝和我有深深地共生关系。她觉得我就是她,我的就是她的,不允许我拒绝她,否则就会生气和哭闹。就像昨天因为蛋糕引起的哭闹,看着她歇斯底里的哭闹,孩子难受,我也难受。
其实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她和我,以及往后她与他人的关系模式。
这种深深的共生关系也带给她很多不舒适的感受,所以作为母亲的我因为孩子,我更加要去学习。这样有可能在童年中通过我和她的相处中疗愈或者改善,否则这可能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