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割裂的迪士尼公主电影——「海洋奇缘」评测
前情回顾:
啥?这部迪士尼公主电影里的幕后黑手又是主角父母?——「冰雪奇缘」评测
本文是迪士尼公主电影系列评测的第十三篇文章,也是到目前为止(2019.03.22)本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
今天要评测的主角是第十四位公主——莫阿娜所诞生于其中的「海洋奇缘」。个人对这部电影有着非常非常深厚的个人感情,但正因如此,我才更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本文中还原这部电影本应呈现给我们的面目,并剖析本片所具有的诸多问题。其实,本人在私心上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莫阿娜帅!毛伊贱萌!LMM的歌好听到没边!然而,在摒弃个人情感后,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终评价是:质量尚可,难以担当“杰作”之名,称之为新世代公主电影三部曲中的垫底作也不为过。
尽管本片有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对白的搞笑水准堪称是公主电影历史之最、「You’re Welcome」作为角色歌而言简直不要太神,但正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本文接下来的部分还是会将重点放在本片的一大关键问题上:为什么本片总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割裂感?
第一层割裂感主要体现在影片前后部分的画风转变上。本片前半部分对莫阿娜和父亲关于出海问题的争吵给予了极大的笔墨,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和「冰雪奇缘」一起争夺奥斯卡的「疯狂原始人」——主打父爱和子女心理成长过程;但到莫阿娜的祖母去世后,整部片子画风突然一转,俨然成为了一部搞笑海洋公路片——聚集伙伴、打怪夺宝、途中持续性插科打诨。而作为“父女矛盾线”和“使命召唤线”之间转变契机的“祖母离世”事件也显得极为突然,似乎编剧到了这个地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写下去了,于是只好如机械降神一般安排出这样的戏码以盖过父女之间眼看就要无法收场的矛盾冲突,以祖母遗言的名义强制安排莫阿娜出海。
尽管出海后的剧情部分——极为传统的“英雄之旅”配置——或多或少有些落于俗套,但是在LMM贡献的精彩角色歌与宛如相声一般的搞笑对白的拯救下,至少还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唯一值得诟病的地方在于:用于增进莫阿娜和毛伊感情、驱使两人共同达成第一个小目标的第一场战斗——卡卡穆拉(椰子怪海盗)之战意义不明。为什么一定这里要是一群椰子怪呢?为什么在全片任何地方都没有提供海面上会出现海盗(并且还是椰子成精了)的世界设定的情况下,这里会突然出现一群海盗拦截正要出发的莫阿娜和毛伊两人呢?根据我个人的大胆推测,其出现过程大概是这样的:这一幕需要设定一个外部矛盾,好让主角两人统一战线→好吧,那设置一场战斗吧→实在想不出别的战斗创意了,既然发生在海上,那就跟海盗作战吧→单纯的海盗太没创意了,要不就让椰子们成精当海盗吧→Got It!于是,成片中便有了这个全片唯一尿点——卡卡穆拉之战。另外,老实说,“海盗之战”的桥段在前几年就已被「冰川时代」玩过了,这段戏怎么看都是个不折不扣的Filler,而Filler桥段对于自「魔发奇缘」以来日益精益求精的公主系列而言,显然是完全不被容许的。由此以管窥豹便可看出:留给制作组打磨「海洋奇缘」的时间实在不多。当然,这还并不是本片“欠打磨”特性唯一体现出的地方——
第二层割裂感则体现在:本片出现了迪士尼公主电影史无前例的“跟班雪藏”状况。熟悉迪士尼公主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每个公主都配有那么一两个话痨好动、足智多谋的小跟班,来弥补文静、内敛的公主在镜头和语言表现力上的不足,例如:灰姑娘的裁缝小老鼠、小美人鱼的塞巴斯汀、木兰的木须、乐佩的帕斯卡和马克西姆、艾莎和安娜的雪宝等等。在本片的开头部分中,恐怕大部分观众都以为,在本片中担此重任的会是多愁善感的小猪胖胖和蠢萌蠢萌的公鸡憨憨。由于两者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胖胖显然比憨憨更适合作为主要跟班,而憨憨则仅仅负责提供卖蠢笑料就好。可谁曾想,莫阿娜出海后,只有憨憨因为躲在了船舱里而阴差阳错成为了唯一的跟班,而胖胖则从此消失,直到影片末尾才匆忙在大结局中露了个脸。 显然,只在影片开头一小部分出现的胖胖并不是以善于刻画深入人心的配角而著称的迪士尼会在当家招牌电影中有余裕塞入的角色。因此,造成这一惨状的原因无他,恐怕只有在“本片遭遇了堪比「冰雪奇缘」那样的史诗级剧情修改惨剧”的情况下才解释得通。
据此可以推断出,在原先的剧情中,胖胖本应参与到莫阿娜的这一“英雄之旅”由始至终的全过程中,然而,制作过程中剧本出现了大幅度变更,后续剧情中已不再适合同时加入“蠢萌鸡”和“多愁善感猪”这两个跟班,于是才使得胖胖戏份惨遭阉割。此时,结合上述论断——本片后续打磨时间不足——不难看出,胖胖在前期的戏份已来不及进行删减,这才导致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角色的尴尬地位。
对于大部分娱乐作品而言,半路大刀阔斧修改剧本都是成品质量悲剧的最大起源。尽管在本片中,制作组已经尽最大努力让本片显得剧情凝聚、主旨统一——毕竟是功底深厚的迪士尼啊,只可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比同样是经历过剧情大幅度变更的「冰雪奇缘」,欠打磨的本片所体现出来的割裂感还显然不止于上面提到的两处——
第三层割裂感则体现在:全片极度统一的主旨与空虚的主旨内核之间的矛盾上。我本以为「冰雪奇缘」通过歌词、暗喻等各种途径来强调影片主旨上的技术已是登峰造极,结果「海洋奇缘」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差直接把写有“本片主旨:Know Who You Are”的白板贴到观众脸上了。具体表现在:歌词上,相关主题不断重复出现——「Where You Are」「We Know The Way」和「Know Who You Are」的歌名、「You're Welcome」中的“Just my way of being me”、「I am Moana(Song of the Ancestors)」中的“Do you know who you are”等等不一而足;情节上,在正反两方分别制造隐喻——正:特菲提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后(让特菲提之心归为原位)恢复正常,反:螃蟹怪以外物来定义自己,反被外物所束缚。就连弃曲「Warrior Face」,其主题也是毛伊教导莫阿娜使用气势上的外在伪装来把自己变成“自己所不是”的人。(谢天谢地这首歌被砍掉了,要不然本片简直就可以以原声带歌名排成一篇小作文了)
在对于影片主旨的阐述上,本片发挥得就好比高考满分命题作文一样得心应手。当然,对于经历过“剧本手术”阵痛的作品而言,将影片所有元素向主旨的高度整合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修改剧本所带来的种种遗留问题,因此,无论是从信息传达的高效性,还是掩盖打磨时间不足问题的功能性而言,主旨的高度整合对于本片而言都是一项绝对的加分点。
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影片主旨上的一致反而使得其内核的空洞性更为凸显。莫阿娜在影片后半段终于了解了“Who am I”并坚信自己就是被海洋所选中的人,但观众还是不免会困惑:为什么海洋所选择的一定只能是莫阿娜而不是隔壁岛屿上酋长女儿张阿娜或是李阿娜?
其实,这一原因在片中有进行过阐述,但所给出的原因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或者不如说,这个原因只适合用于解释本片所自带的政治隐喻。在莫阿娜和毛伊所讨论出的原因中提到:当初是莫阿娜的祖先发现了这些岛屿并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现在神明之所以选中莫阿娜,是希望她能够重新像她的祖先那样将这些岛屿重新联系在一起、恢复海洋的安宁。结合本片的上映时期正好是2016年年底美国大选期间、女性主角设定以及LMM的其他作品(「Hamilton」)中的爱国情怀(这一点略微有些牵强了……),不难联想到“岛屿”、“特菲提”和“莫阿娜”在现实政治环境中的指代……由于个人实在不太接受迪士尼把当家公主片变成政治观念的娱乐载体,所以既不愿意完全相信本片的这一政治隐喻(毕竟谁愿意接受和民族英雄花木兰并驾齐驱的第十四位迪士尼公主莫阿娜居然代表了现实政治环境中的某一位落选总统呢?),也不想在这一话题上再多探讨。如果撇开这一政治隐喻,片中所给出的“为什么要选择莫阿娜”这一理由则显得十分牵强。这才造成了开头所提到的本片空洞的主旨内核与无处不在的点题内容之间的割裂感。
说到这里,我们便已大致可以肯定,「海洋奇缘」在制作过程中的确经历了一些剧本上的变动。在打磨时间的限制下,这些变动导致了影片前后画风的脱节、部分角色的删减不完全和脱离政治隐喻后便显得空洞无物的主旨内核。除了上述的相关推断之外,官方泄露出的两点信息也可以证实我们的上述推断。
首先,莫阿娜曾有一个六岁的弟弟,在原先的剧本中将会描绘童年时期的莫阿娜和弟弟在海上赛舟的情节,但后来弟弟因为海难不幸去世,从而使得莫阿娜的父亲禁止族人出海。这一版本的设定使得莫阿娜后续的出海显得太过沉重,因而最终被删减,并将其弟弟的遇难改为父亲朋友的遇难。
其次,在官方OST中有一首莫阿娜的歌曲名为「More」。根据其歌词内容和风格可以看出,这首歌最终被替换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How far I'll go」。在歌词上,「More」更多强调的是莫阿娜在祖母的影响下对于大海的探索。因此,被替换的原因可能是后来剧情主线被改为了“了解自己+使命召唤”,「More」的歌词内容已不再适合新的剧本,因而才有了现在的「How far I'll go」。
尽管未能得到在大荧幕上正式露面的机会,但「More」却是所有迪士尼弃曲中我最中意的一首,而「How far I'll go」却只能算作是「Let It Go」的模仿品。迪士尼在「冰雪奇缘」中看到了一首灵魂性的角色曲对于票房的影响力,于是打算在「海洋奇缘」中也如法炮制一首类似曲目。从票房结果上而言,迪士尼的如意算盘应该是成功了一半,但从曲目的本身质量来说,「How far I'll go」注定无法与「Let It Go」相提并论。「Let It Go」的精髓不在于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流行化的结构,而在于曲目本身和剧情与人物情绪的契合,尤其是曲目前后比对所产生的迅猛的情绪张力。而「How far I'll go」既没有在曲目前后产生情绪张力,也没有伴随着人物的显著行为,因而,从作用上而言,这首歌更像是「花木兰」中「Reflection」和「魔发奇缘」中「When Will My Life Begin」的结合体——在影片开端(「How far I'll go」的第一次出现早在第一幕的中段)点明人物动机和内在矛盾,并作为后续行为的引子。
相比之下,仅仅就Demo而言,无论是曲子的律动感、层次感还是情绪张力,「More」和「More(Reprise)」的组合都要稍显胜出一筹。事实上,如果仅仅是因为剧情的话,由于歌词还有修改的余地,「More」绝对不至于被砍掉。所以真正让「How far I'll go」上位的主要原因还是:迪士尼太Eager for More以致于恨不得马上有一首「Let It Go 2.0」来帮他们敛财了。由此看来,迪士尼的贪欲导致「More」被砍掉还真是讽刺啊……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推论:原先的影片主旨并不是Know Who You Are,而是Eager For More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家庭关系问题的解决——是不是有点像「勇敢传说」和「疯狂原始人」?不得不承认,此类题材可能更加适合由皮克斯来诠释。也许是为了不和探讨类似问题的「疯狂原始人」撞车,或者是配合2016年美国大选迎合某种政治诉求(如此一来,没时间打磨的原因也说得通了),总之,制作组放弃了将这款作品打造成类似于「冰雪奇缘」那样的杰作的决心,而是在中途猛调头之后尽最大努力把成品打造成尚可的佳作,甚至于猛地看上去毫无“剧本手术”痕迹。这便是我对于“「海洋奇缘」如何变成现在这番模样”所做出的推论。
当然,尽管本片现在的样子或多或少让人介怀,但是,如果不往政治隐喻方面考虑的话,莫阿娜在本片中的塑造——尤其是考虑到本片剧本经历过大手术的前提下——不可谓不成功。即使是在极具突破性的「冰雪奇缘」中,安娜仍然囿于王女身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历代公主所特有的“真爱气息”。而在「海洋奇缘」中,莫阿娜将对于“公主”这一话题的探索维度已经进化到了连性别都已经完全不重要了的地步——莫阿娜是男是女影响ta继承酋长之位么?影响ta从祖母哪里接受教诲么?影响ta带领毛伊归还特菲提之心么?并不。因此,从这部片子开始,迪士尼公主系列可以说是正式宣告其教化范围从小女孩扩张到了所有人——公主系列电影不再是家长用来对小女孩进行道德教化的早教课本,而是所有有需求的人们追寻自身精神独立和自由的指路明灯。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喜欢着迪士尼公主电影系列,不要为自己感到羞耻,你只是有一颗追求自由、独立和善良的内心,迪士尼永远为这些在主流电影中难觅栖处的人们敞开着灰姑娘城堡的大门。
由此,从「白雪公主」所开启的迪士尼公主电影评测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类文章的完结,日后新公主电影以及个人感兴趣的迪士尼电影上映后也会在此进行评测。下一次的评测内容将是本系列的番外篇——未能被正式划分至公主电影系列中的非典型公主电影「魔法奇缘」,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