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烛光
夜里临睡前,慵懒备至,无所事事。屋子里所有的灯突然熄灭了,愣了一小会儿,哦,原来停电了。好久没出现这种状况,一时间适应不了,慢慢地借着外面的路灯的光,屋子里影影绰绰。家人说,找蜡烛吧。蜡烛?既熟悉又陌生好温暖的名字,家里或许有几支蜡烛,但陈年旧封,不知道藏哪儿去了。蜡烛,原本属于乡野民居,属于大山里的茅草屋,属于那些亘古的传说里红颜驻留的罗帐.......城里有千年月光—低绮户照无眠,有闪烁不定的霓虹灯光--纸醉金迷且光怪陆离,总之,烛光不属于城里。它是如此地温暖纯洁且迷离,坚强专注且安静,不悲喜不急躁不争执,本应远离尘嚣避开纷纭永远停留在遥远的故事里。
那些曾经点缀人们生活的物件,随着岁月的更迭渐行渐远,不知然不知所以然。比如收音机,近几年少见人们使用了,最悠闲的大爷大妈们早晚会集中在广场上做些运动,人们似乎没时间去顾及收音机之类的。儿子座在沙发的一角,边看手机边说“写一篇日记吧,题目就是《没有WIFI的日子》”。我知道他只是说说而已,如今男女老少闲暇时间所有的直线交汇到一点,似乎只有“手机和WIFI”了。想起了小时候住在姥姥家,老太太不也在烛光下纳着她的鞋底儿,一丝不苟地缝缝补补,动作是那样地娴熟,神态安详笃定;老头不也座在炕沿边儿打着盹儿,眯着眼睛,是那样地怡然自得。旁边的我用剪刀不断地拨弄红蜡烛的捻儿,眼里满了烛光的光晕,脑子里一遍遍地重复某一个故事,一遍遍地感动自己。
日子,如此丰盈和安逸,怎样都不会逃离记忆的画面。
欲把这些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首先想到的不是纸和笔,是手机,但手机没电了,想到充电,电源也没电......我竟然如此可怜——逃不脱世俗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