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知识的源头,提升认知效率——《洋葱阅读》
文/入户锁门
寻找知识的源头,提升认知效率——《洋葱阅读》原来在简书里看过好多简友写过有关《洋葱阅读法》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不免也心生向往,打算一睹风采。
这些天终于抵不过诱惑,买了一本,匆匆把它读完了。读完之后的感觉虽然不如推销的那么神奇,但干货也还是不少的。
下面就简单总结一下读完这本书的收获,也算是对自己一个交待。不打算写祥细的书评和正经的读书笔记,只简要的分享一下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点体会。
一、知识的获取。
原来对于快速阅读,甚至一年读几百本书、一天读一本书,这样花样炫耀一直持嗤之以鼻的态度。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原来的看法是存在成见的。快速阅读并非都不可取,而是要看你读的是什么书,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以获取知识为目的,不妨抱着功利的态度去读书。至于读书方法嘛,这本书应该是并无太多新意,应该是对《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个人拆解,建议大家还是先读原著为妙。在这本书中也同样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去寻找知识的源头,获得一手资料,要想提高认知效率就尽量避免去二手、三手、甚至四手文章或书籍中获取知识,最有权威的还是原作者本人,其他人的解读必竟不如原作者来的深刻,而且往往掺杂个人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则无所得矣。
如果是以休闲获得审美上的体验为目的,就不建议快速阅读了。这样的读书当然抱着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是最好的了。必竟人生于世,需要读些无用之书,做些无用之事,衷些无用之情,饮些无用之酒,这样人生才活得更有滋味。这一点可能与这本书的目的就相悖了。
二、善用工具
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现代科技的进步导致人们的许多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读书、写作、习惯的养成等也不例外。这本书作者推荐了几个好用APP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个人精进,读完我也立刻在手机上下载了两个。
一个是番茄时钟,这是一个提高个人专注度的软件。平时我们大多数人习惯性的每隔几分钟就可能打开手看一下,这个习惯导致我们很难投入于一件事情。利用蕃茄时钟可以把要完成的任务计划定好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手机被严格管理,而且可以播放比较单调的声音,比如白燥音、雨声、嘀嗒声等,帮助我们更好的集中注意力。
另一个是印象笔记。笔记软件原来我也在用,比如有道笔记。但安装了印象笔记之后发现它更好用一些。一是显示界面更像是一个笔记,二是与其它软件有着很好的兼容性,还可以多平台自动同步。
三、碎片化阅读
现代人越来越忙碌,很难抽出整段的时间进行阅读。但我们的零碎时间有很多,善于运用这些零碎时间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益。作者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一秒钟读10个字,每天抽出5分钟时间来阅读,一年下来可以读多少本书?答案很让人吃惊:10*60*5=3000字,每天3000字一年下来可以读100万字,按平均每本书7万字算的话,也就是一年可以读16本书。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们每个人就算再忙,抽出个10分钟、20分钟总是可以的,如果坚持下来,一年的收获就相当不菲了。
还有一个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原来碎片化学习,其实就是概念的学习。每天我们看微信或文章,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学习一个概念,而5~6个概念通过适当的组织就可以变成一片不错的文章了。好多牛人都是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概念,让自己的认知快速迭代的。
要想对一个概念深刻理解,要多联系实际或你看过、听过的与这个理念相符合的现象,并用可视化的语言把它分享出去。再到多场景的应用,这样一个概念就被你真正掌握了。
另外,还有一个观点也让我非常赞同,好记忆就是重复。比如,看过的书或学过的东西记不住怎么办?这其实是记忆力的问题,在信息时间记忆力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但要想记住一些东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那就是重复。所谓温故而知新嘛,有些东西我们思空见惯,反而需要别人的重新解读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了。
总结一下,这本书给我的四点启示:—,尽量获得一手资料,去寻找知识的源头;二,善于利用工具,比如蕃茄时钟、印象笔记;三,重视碎片化学习,多积累概念;四,重复就能获得好记忆。
当然,这本书其实也并非一手知识,而是彭小六老师对于一手甚至二手知识的重新编码,为此,我还得去寻找一下这些知识的源头才能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