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

2020-06-27  本文已影响0人  rongsu

      我有一个外甥(扬)和一个外甥女(园),他们都已成家,定居在广州。今年端午节,我的两个姐姐也刚好到广州来了,于是我们相约在一家餐厅过了个简单的端午节。我给他们两家各准备了一束鲜花。这也是我这两年来的习惯。现在大家的生活好了,家里水果不断、糖果不缺,倒是鲜花不是经常买,还招人喜欢,而且价格也不贵,这对送花的人和收花的人都不会有太大的负担。

      回深圳后,我收到园发来的微信,她先是对我送的花儿夸赞了一番,然后说“礼是尚往来的”,要给我回赠一个礼物。当时我的心里有些莫名的不舒服。后来,她又发来了要送我的礼物的图片(价值近千元的名牌护肤品)。我看了,心里越发地难受,立即回信拒绝了。然而她依旧坚持,问我要地址,说马上要给我寄出来。我仅仅是给园一家送了束百来块的鲜花,她就如此着急地送我那么贵重的礼物,如果我没有送花给她,她是否也会想起给我准备一件礼物?园如此着急的回礼,真不如在分别时扬挽留我们住一晚,并邀请我们多到广州玩来得舒服和温暖。反正那个当下,我感到受了伤害,却不知道如何向她说明我的感受,只能说,不寄,我会更高兴!

      我和园相差十岁,都是我的外婆一手带大的,按理说,同一个人带大的,在一些观念和习惯上,都会有相似之处,然而,我和园好像在某些方面有很深的代沟。

      我是上个世纪的中专生,是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人。我不能马上说出“礼尚往来”来自哪本经典,出来哪位名人?不知道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我是从生活中学来的。小时候,过年走亲戚,你到我家来,我到你家去;我家里有喜事时,你来向我祝贺,你家有喜事时,我又向你祝贺;成年之后,身边的朋友做了好吃的,给我送一点,等我有好吃的东西时,我自然也会想着给他送一点;有时候别人帮了我的忙,我也会想着给别人送些小礼物,以表谢意。我想,这应该就是“礼尚往来”吧。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觉是舒服的,愉快的。

      在我的认知里,“礼”不仅仅是指礼品,还应该有态度和规矩。首先,礼品的价值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不能有太大的差距,否则,接受贵重礼品的那一方,很可能会有极大的心理负担,产生亏欠感或自卑感。其次,“礼尚往来”的双方应当是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而且送礼的人不图回报,收礼的人却是心怀敬意和感恩!最后,“礼尚往来”并非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维持人与人之间长久关系的礼节,友谊常在,还礼来日方长。急于还礼,在我看来就是刻意拒绝以后的交往,聪明的人下次应该不会再来打扰你。

      我还记得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外婆带着我和园一起玩耍的情景,白天我们一起去吃米粉、去吃芝麻糊,晚上一起睡觉,一起听外婆讲故事,那时的我们并没有什么分歧,相处也很融洽。后来我们都长大了,我结了婚,她上了大学,读了博士,虽然相隔不远,但是平时并没有什么往来。在“礼尚往来”这件事上,我和园有了不同的认知,或许确实是学识的原因,又或许是圈子不同,也或者是园还太年轻,我已经跟不上时代……在我心里,我仍然保持我的观点。如果园是别人,我想我们以后不会再来往,但她是我的亲人,这件事情让我伤心难受,却只能理解和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