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与世隔绝而产生的诗意
这张身份证是2010年高考时办的,那会儿才十七八岁。
虽然那会儿作文经常59分(老师扣一分怕我骄傲),但谁能想到我会走上写作这条路。
去年四月底离职,自由写作,到现在,一年了。我长期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从一个爱热闹的人变成了一个爱孤独的人。
长期与世隔绝,时间变得漫长没有边际,闹钟失去了作用。中午平躺在床上,闭上眼,就觉得整个世界一片透明。耳边只剩下鸟叫声,隐约的飞机轰鸣声,偶尔的汽车鸣笛声。
凌晨靠着窗户,看外面的路灯。深夜里空气的味道和白天是不一样的。
马路边停放着车辆,有一种工业世界暂时偃旗息鼓的宁静。和白天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经常不出门,不仅更能敏感地察觉到日常生活的琐碎之美,连蓝天下的红绿灯都显得好看极了。
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傍晚八九点。天色暗下来,融进广场上的人群里,仿佛穿了隐身衣。
他们跳广场舞的跳广场舞,唱歌的唱歌,聊天的聊天,逛街的逛街。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热闹,不会有人注意到暗中偷窥的我。
我穿着普通的衣服,左手拿着钥匙手机,右手拿一瓶矿泉水。走着走着,渴了就停下来喝点水。
在高楼霓虹之间,会有一种“居然没有人在看我”的迷之自由感。抬起头看看天,悠闲地走,仿佛手里拿的不是矿泉水,而是李白的酒。
和人相处是很累的。我又常常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希望全世界都喜欢我。自己给自己找累。在我看来,八九点钟的广场,就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
你可以偷听别人的对话。
老太太说,小满之后就是芒种,就到了收麦的时候了。
中年男人对他老婆说,咱们跑两步,齐步跑,他老婆却不配合地骂他神经病。
牵手的小情侣里,女的往往比男的长得好看。
并肩走的好朋友,身高往往差不多。
我有时候在咖啡厅写稿,也会偷听别人的对话,可却没有广场上有意思。
咖啡厅里比较多的是讨论创业和区块链的男人,高声接电话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身份的老板,带着孩子吐槽老公的中年闺蜜团,和灌鸡汤成功学的不知道什么关系的同龄人。
广场上才叫烟火人间。
去年,一个相亲对象在吃饭时说,虽然我们面对面,但是感觉你面前隔了一道玻璃墙,在暗中观察我,有点害怕。
他不说我也没意识到这一点。我很喜欢暗中观察别人,像看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东西一样,有一种“你们都是我的素材”的感觉。
我从小就有一个路人视角。当我用路人视角观世界时,我不是我,而是一样观察、记录的机器。
与世隔绝之后,会放大这种路人视角。让人常常忘记“我”的存在。
前些天看了《小说》这部电影,电影里阿城王朔等作家聚在一起,探讨诗意。我就想,写一写我眼里的诗意。
在我看来,诗意这个东西,产生于路人视角。如果自己只看到自己,诗意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