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地实际教学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地理科学是一门对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合理运用当地素材,会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实际效果看,经过半个学期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基本思维、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21246/e3d7742e72ec50ea.jpeg)
因为知识点琐碎、繁杂,学生学习一个理论后,需要做大量的巩固练习才能逐步培养出地理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找各种素材进行说教,也未必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有一种素材--学生所在地的实际自然人文、风土人情,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加以合理运用则会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鲁西北平原纬度大致为36°N-38°N、115°E-117°E之间,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夏津棉花产量丰富,有‘银夏津’之称。京杭运河、黄河、京九线等从这里经过……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中的素材。
在讲到高一地理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关于我国太阳辐射量分布状况的时候可以借助右图。学生可以方便直观地看到我国各地太阳辐射分布多少。但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如果拿掉此图再去做题,可能学生就无从下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21246/51ed1e73f46474e4.jpeg)
此题咋一看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此题可以很好地考察、培养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点和学生的空间思维。讲授这道题的时候我先从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入手,让学生了解到影响太阳辐射量多少的因素有:纬度、地形、天气等。
然后逐一进行分析,让学生回忆起初中地理学过的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再教授学生降水量多少和日照时长的关系是反相关。让学生得出我国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这一规律,然后再导入此题,学生只需回忆初中所学进行简单的空间想象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A)。
实际教学中不一定必须要让学生做这样相对宏观的题目,还可以出一些相对微观且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这些题目往往使学生感兴趣,学生潜移默化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无形之中自我培养了核心素养。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21246/e45263fdc74d9689.jpeg)
学生在回答此题时,往往先回忆课本基础知识,地球的外部圈层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但是我在授课时候,采用“指点法”(用激光笔指出图中某位置让学生说出体现的是哪一圈层),这样学生不仅回答的正确而且自信满满。
当指到图中一处时,给与学生2分钟时间思考:上述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最后我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课本上出现的一些照片体现的圈层是哪些,并拓展地球之肾--湿地这一概念,呼吁大家保护湿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我培养的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思考现实生活的核心素养,并逐步养成强化了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发展观。
从教学过程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实际效果来看,采用当地现有的教学资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整体的课堂参与度,效果良好。从卷面成绩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基本思维、养成较好的地理素养。但有的问题不便于运用当地的地理素材,或者当地素材不够典型,此时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平衡,且不可一味追求‘本土化’,而忽略了学习重点。
‘一树一草皆生命,一花一叶总关情’,生活处处有地理,在当地实际中发现地理素材、提炼整合地理素材、运用地理素材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发现地理之美,从而逐步形成强化地理素养,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21246/23761ddb1f9b8aa3.jpg)
作文:高占军老师
作图:高占军老师 公子乾
编辑:桑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