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

音乐催眠是更高级的心理治疗(2018-12-11)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三二一睡眠科技
体感音乐

不同的情绪状态可使人产生不同的身心状态。在适宜的正性情绪的影响下,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功能可保持良好状态,有益于健康。长期的负性情绪如抑郁和焦虑,会使人产生疲劳无力,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兴趣,严重者引发睡眠障碍、疼痛、消化功能失调等症状甚至导致心理或躯体疾病。

舒适的环境、摆动的怀表、轻柔的引导,当这三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人们对催眠的最初印象。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的普及,虽然催眠正在揭下神秘面纱,但很多人仍怀有深深的疑问:催眠是否真如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还是更像娱乐节目营造的“障眼法”?

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像音乐可以准确而细致入微地描述人类情绪活动的微妙变化,能够直接、迅速、灵敏地作用于人的情绪活动。这是因为当人类感知音乐音响的变化,会不由自主的、直接产生相应的音乐情绪反应。例如,人们会从《二泉映月》的音乐中感到悲哀,会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始几小节中体验到紧张、震撼和威胁的感觉,而莫扎特甜美的音乐能使人获得平静和愉悦的情绪体验。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有一名多年坚持催眠治疗的专业医师,在她那间不大的催眠治疗室,曾有不少被称为“奇迹”的事情发生。   

《生命时报》记者见到六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潘成英时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大约15平方米的治疗室里,陈设简单得出人意料:一张书桌、一把转椅、一套木质沙发以及几个靠垫。浅蓝色的窗帘挡住窗户,光亮透过布料投射进来,消减了锐度。

潘成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她手机里存着一张有特殊意义的合影。照片上的男孩叫鲁青(化名),虽然看起来瘦弱,但嘴角的笑容和直视镜头的眼睛跟其他同龄孩子没什么不同。“其实他在一年前还是个躺在床上、不言不语、也不能动的病人。”潘成英说。

来就诊时,鲁青13岁半,经历了3年除了右手,几乎完全不能动的日子。由于缺乏活动,1年多没见阳光,鲁青身体发育严重受阻,个头瘦小,完全没有13岁男孩的样子。潘成英说,来这之前,鲁青做过多种治疗均没见效。在家人要放弃时,听人推荐潘医生能做催眠治疗,便抱着一线希望从河北农村赶了过来。

体感音乐

潘成英说,催眠治疗有自己的适应症,比如癔症(又称分离转换障碍)、各种神经症(焦虑、恐怖、强迫障碍)、应激性障碍、睡眠障碍及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某些心身疾病,以及主要出现在青少年儿童身上的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厌学、咬指甲、遗尿、学习困难、遗忘)等,其中,又以癔症疗效最突出,这一点在鲁青身上获得了明显体现。

“他第一次接受治疗就睁开了眼睛,第二次治疗后能开口讲话。”潘成英说,在第17次催眠治疗后,鲁青终于能甩开辅助,自己一个人从沙发处,穿过大半个房间走到门口。催眠治疗22次,鲁青复学回家了。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样的变化简直就是奇迹,甚至让人难以相信。但潘成英笑着说,其实催眠的神奇效果并非什么了不得的“法术”。“之所以出现这类症状,是因为大脑的感觉区域和运动区域发生了失联,而催眠治疗的目标就是将两个区域再次连接,并整合在一起。只要两个区域重新连通,很多奇迹就会发生。”

三二一健康睡眠促进工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