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更文800字点赞简友广场

忽如一夜春风来

2024-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晓风知非

岑参约开元三年(715年),生于湖北荆州,当时父亲岑植为仙州刺史。他幼年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但他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

后来父亲转晋州刺史,岑参随父居晋州。父死后,仍留居晋州,直至14岁才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不久又移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县西南七十里颍阳镇)。嵩阳、颍阳为嵩高山东西两峰所在地,嵩高为五岳之一,奇峰峻岭,古木流泉。年轻的诗人在此潜心攻读,啸傲山林,打下了学问上的基础,也初步形成了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十岁的岑参到达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公元744年,以第二人登进士第。

746年岑参在获得了官府发放的应选解文后西归长安参加冬集。749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751年,回长安时与李白、杜甫、高适等同游,深受启迪。

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770年,岑参客死成都舍,享年约五十六岁。

从岑参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极强的浪漫主义特色,诗词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还具有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等特点。

岑参因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突出。因而他也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岑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