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希望》

2020-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Anny陈老板

      许维素先生的《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这本书是最近我一直在看的一本书,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直接用到日常心理学教学中。

  第一章:范式转移的代表。

    例如:当事人对于目前工作不满意的议题,不见得是个人对现实不切实际的期待所造成的,而是追求可更佳发挥自己实力的空间及合合理薪资的动力。

        问题不见得能被解决,但解决之道仍可尝试被建构。

      谈论更多解决之道而非问题,将促使当事人拥有处理问题的主控权。例如:谈论如何于相关情境中具体行动,会比归咎原因让当事人更觉得有力量、有掌握感。

    【 以“问题”为焦点的唔谈重点】

    抱怨              何处被控制

    过去              咨询师知道最多

    何者有问题    复杂化

    对问题的假设  顿悟

    缺点                  预测

    僵局

    【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唔谈重点】

    愿景与目标        何处有影响力

    未来                    双方的合作

      何者有效用        简单化

      正向特质            行动化

      资源                    第一小步

      进展

《尊重与希望》

    第二章:尊重的赋能

    SFBT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所秉持的人性观,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和谐人我的信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很好,也希望自己可以更好,希望能改善生活。也希望别人过得更好,希望和别人和睦相处,也希望被别人接纳,并归属于某个团体。

2.资源性的优势力量。

        每个人都有力量、智慧、经验去改变,当人们被允许、鼓励时,常拥有惊人的资源力量。

    人们拥有自然的复原力,也会持续运用这个复原力来改变自己。

3.未来导向的思维。

        一个人会被过去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未来是可以被创造与再协商的,而一个人想要的未来会影响他现在的行动方向。

4.独立自主的个体性。

        每个人都是愿意努力实践自己构想出来的意见的。

《尊重与希望》

    运用于实际心理咨询中的经验:

    我最近在做心理咨询或者和别人的语言互动中,会注意引导大家思考自己期待的愿景以及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外部资源在哪里。这样的效果:大家更容易从当下的谜团中理出自己的思绪,而不是时刻被消极情绪左右。

      再谈亲子教育中的实践。看见孩子是随时变化的个体,在他出现压力的时候,会帮他强化他的愿望以及强调他目前拥有哪些优势,以及未来可以通过一些什么努力来发展自己更多的优势。

    总之,这是一个基于希望和信任的艺术。就像我们平时的都会说要学会正向激励。才读了前面几章就很喜欢,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

《尊重与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