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全面禁止销售儿童智能手表:如何与机器共舞?
德国已经全面禁止所有儿童智能手表的销售,很多儿童手表都可以在后台开启监听周围对话甚至录制的功能,这些监听是在未经被录音人员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的,这违反了德国当地的相关法律。
政府人员表示“通过应用程序,父母可以随意监听佩戴儿童手表的孩子周围的情况,这些设备则被认定为未经授权的采集装置。”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的数据,很多父母利用儿童手表监听课堂上的教师谈话,而老师对此并不知情。
其实德国只是一个先行者,不排除未来欧洲地区有更多的国家会限制儿童手表或者其中一些功能。一个多月以前,欧盟消费者委员会发现了很多市售儿童手表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市售产品都存在安全漏洞,除了孩子的父母之外,黑客也可以轻松的找到孩子的位置,并在后台偷偷打开监听装置,甚至是虚拟和伪造儿童所在位置,一旦被黑客入侵将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诸如360和小天才等儿童智能手表在国内也很畅销,它主要具备拨打电话和GPS定位功能,既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实时位置,又可以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联系家长,这对于父母和孩子彼此的安全感都有帮助。但任何科技产品都有好与坏的两面,德国此次全面禁止儿童智能手表源于对隐私问题的担忧,下面我想分别谈下智能手表——科技设备,对孩子的利与弊。
好的一面: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儿童智能手表的大卖,源于它给了父母更多的控制感,可以直接了解到孩子所在位置并随时联系上孩子。而且对于那些刚到学校不久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和班级生活,有个随时联系父母的工具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增加对环境的信赖感。
同时对于非一线城市,拐卖儿童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这款手表也可以在某种程度降低孩子丢失的风险。手机端可以实时查看孩子所处位置,设定安全距离范围,当孩子离开这个范围就自动报警,这些都有助于让孩子得到紧急时刻的保护。
同时手表内置的倒计时、闹钟等功能也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把握时间,找到学习的时间节奏,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
坏的一面:延缓孩子心智成长
自国家双创政策以来,国内的商业圈变得越来越浮躁,再加上90后长大后带来的消费升级,促使每个人都想离职创业。作为教育大国,教育领域自然免不了无数新人进入,由此带来的浮躁体现在两点:第一,产品开发只追求有趣和有用不追求有价值。作业100、学霸君等拍题搜答案的功能虽然可以减少孩子学习压力,但从长远角度看会使学生疲于思考,同时产生对科技的错误理解——把科技理解为投机取巧的工具,而不是提高效率的工具。
我反对家长把孩子送到辅导班也是这个原因,很多辅导机构通过老师自身的魅力(外表、打扮、个性、段子)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但问题是孩子喜欢这个老师而不是喜欢这个课程本身,那么当孩子下次无法遇到这位老师的时候就会产生对该学科的抵触,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
第二,宣传方式上利用家长的心理弱点,而非帮助家长更好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比如小天才电话手表的广告:一个可爱的女学生小狗不小心丢了,她然后拨打电话,黄磊爸爸就过来帮忙。。。这就是利用家长对孩子溺爱的心理,这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受到一点困难,自己能帮就帮,其实黄磊本人才不是这样对女儿的。
激发孩子某方明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凭借好奇心尽可能的自由探索,因此放弃控制比控制更为重要。但很多家长自认为过去的经验可以让孩子更好的生活,更好地适应未来科技社会,从而拼命的去控制孩子。而儿童智能手表的出现更加强了这些家长的控制感,他们现在连孩子去哪里都可以随时了解了,仿佛孩子对他们而言就必须是透明人。
然而复杂世界的未来总是无法预料,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和传统行业的交融让社会在以指数型曲线发展,现在最流行的技术可能几年后就落伍了:比如现在编程工作非常火热,但几年后人工智能将代替大部分的基础编程。我们都听过互联网原住民,说的是90后这一批跟随互联网一起发展的人。腾讯CEO马化腾就多次强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自己越来越看不懂,只能让这些互联网原住民去做,让这些年轻人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在非线性世界里,企图用过去的经验应对未来是完全错误的,这就好比你拿着bilibili的商业计划书让马化腾参谋一样,他会骂你一顿,谁TM看视频需要弹幕?可现实是,很多家长仍然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去教育孩子,岂不可笑?
科技让信息获取和传播越来越便捷,知识变得唾手可得,而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完成一些项目的设计或制作变得至关重要。
而知识运用就是去做一件件事情,克服自己遇到的一个个困难,就拿智能手表的核心功能——打电话而言,学校里老师有电话,其他孩子也会有电话,那么学生难道不可以问他们借电话吗?
与机器共舞的核心是:把任何非核心的东西自动化
与科技为舞不是简单的购买并使用先进的软件或设备,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任何枯燥流程化的事情用机器替代,并思考想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什么样的科技工具。
就拿打麻将举例子,打牌的过程才是核心,而其他的诸如洗牌和、掷筛子、把牌码起来都是非核心,都可以被自动化,所以我们需要麻将机。
科技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科技本质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是因为有这项科技我现在要去做一件事情。(现在商业的浮躁就来源于此)
所以,手机和电脑等科技工具给孩子早早接触完全没提问,但问题在于家长给孩子接触手机的方式,如果家长只是给孩子玩游戏和看动漫,那么手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就是娱乐。
那么当自己获得手机的时候就会把它用于聊天、刷微博、玩游戏,这样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就起了反作用。
因此一个理想的给予设备(工具)的方式是:当孩子在试图解决某方面问题的时候,发现想要更好的解决它必须借助某个工具。那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机下载个画图工具,给孩子在上面涂鸦;等孩子大一点,我们可以展示如何拍照给他看,以及用哪些滤镜可以让照片更好看;当孩子提出一个你不知道的问题的时候,在他眼前演示如何用网络查询这些信息。。。
一个好的激发孩子对科技的兴趣好办法是:在孩子现有兴趣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增加个体验维度。比如孩子现在对唱歌感兴趣,你用手机软件把声音录下来给她听,然后教他怎么录音?之后可以给那个声音加点背景乐,让他明白原来声音还可以这么处理等等。
不过鉴于很多家长喜欢引导孩子去使用某个工具,那么我拿画画这个兴趣爱好来举例子,让大家更清楚理解如何与机器共舞。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画画的兴趣,由于孩子此时并不会表达,所以需要家长提供纸、笔、颜料等工具给他们自由绘画;6岁后,可以给孩子报专门的绘画辅导班,一方面可以检测孩子是否还对画画有兴趣,另一方面加强他的绘画能力;等到8岁,孩子如果仍然对绘画有兴趣,家长可以向他们演示在电脑上如何绘画,比如通过Wacom等数位板进行创作;10岁之后,家长应该更多的倾听孩子,他们如果仍然对画画有兴趣,那么家长可以考虑购买微软的surface studio一体机辅助绘画;同时可以展示给孩子看如何利用欧特克出品的Autodesk等软件进行3D动画形象的创作,之后还可以学习如何利用3D打印机把创造的形象制作成实物。
每个领域都有各自专业的工具,一个好的“项目式的创客教育”应该涉及到所有的这些工具,我们不该让孩子毕业后才学会掌握这些,而是当他感兴趣的时候就介绍给他们。
最后,到了孩子可以自主决定的时候,我们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自己探索兴趣,这时候他们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只要给他们创造实现想法的好环境就好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充当一个懂得倾听的朋友,这样孩子有想法的时候才能和我们沟通。
很多人以为作家经历很特殊,而且很善于调查事情真相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他故事多而成为了作家,而是成为了作家后故事找上了他。所以当家长一直是个愿意观察、倾听的人,孩子自然会把很多事情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