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亲爱的安德烈》

2020-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凭栏情动

好读书是一件耀眼的事,捧起书本,无论读或不读,只要捧起,旁人看到自会腾出一些宁静,保有几分敬意。然而能够乐于阅读,不得不说是一件走运的事,得与书香厮守,实是三生有幸。

每一次与书本的相遇,大多缘起于与某位作者的只言片语恍若隔世般的感同身受,正是这海上旗语般的默契使我至今对阅读割舍不下。

记得我的一位邢姓的老师,在开课的伊始和我们分享过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一段话:孩子我要你用功读书,并不是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是龙应台妈妈《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給河马刷牙》这篇文章结尾处的话,我也是读完全书之后才知道这段话的来由。

最早结识龙妈妈的文字是《如果你为四郎哭泣》,曾为她对文学艺术独特的诠释所深深折服,所以这次再读她的作品恰似老友重逢,倍感亲切。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龙妈妈与从小生活在德国的大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家书集,我之所以喊龙应台女士龙妈妈,其中既包含想与她亲近的心迹,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安德烈的羡慕,羡慕他能有这么一位时刻关注孩子成长,处处留意孩子想法,并且愿意去放手,尊重孩子独立人格和成长空间的好母亲。我非常病态的想蹭几分这样的母爱,以至于在读的时候每每偏执的以为,至少在读这些文字的时间里,我就是书中人的儿子,她就是我从未谋面却心心念念的龙妈妈。

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启发和思考,不过咱也不是专业的读书人,记录也没什么章法,只能试着用自家简单的逻辑和粗陋的文字缀述一二。

整部书的初衷来自于一个母亲想走进日益疏远的儿子的良苦用心,身在港台的龙妈妈发觉自己和德国的儿子缺少感情的交流,害怕彼此成为最亲近的陌生人,于是母子俩用写信的方式开了一个专栏。

一个母亲愿意腾出时间和孩子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安排他们的一切,这本身就很可贵。一次次轻松走心的交流和沟通是彼此心灵的接吻,一次次共同的经历和记忆是心贴心的依偎,在这一次次的接吻和依偎过后,人和人的关系自然越来越融洽。

01龙妈妈的十八岁

龙妈妈出生于五十年代的台湾,父亲是国民党士兵。她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难民”,台湾不是她的家,大陆才是她的原籍,但是为了政治上的正确,人前要说“我是台湾人”、“我们台湾怎样怎样”,这让她既找不到认同感,亦找不到归属感,只能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

龙妈妈并非是养尊处优环境里长大的娇小姐,她生长在一个偏僻落后的渔村,台风和海啸在黑夜中横行,海边的垃圾和燃烧旧电缆的气味萦绕在侧周围的乡亲把低俗的情色挑逗做为消遣。这就是龙应台,一个小有名气的女作家生长的环境。

龙妈妈接受的是高度爱国的政治教育以至于后来她对爱国非常的反感,正如她自己所言“一个被长年过度灌食某种饲料的人,见到饲料就想吐”。在渔村里接受这样教育的龙妈妈,十八岁的时候就是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农村女孩。没见过铁路,不知道霓虹灯,更不会理解什么空气污染。这些事情在写给儿子的信里,龙妈妈都坦诚相待。

02十八岁的安德烈

安德烈从小生活在德国,接受德国的教育,十八岁的他喜欢酷和潇洒,有几分玩世不恭,有一些对未来的惶惑他把和妈妈写信当“玩”。

安德烈生活在德国一个叫做克伦堡的小镇上,小镇只有两万人。通常他喜欢和朋友坐在洒有阳光的阳台上聊天喝酒,或者踱进一家咖啡馆,然后闪入一家酒吧,就这样闲逛一整天。

他有条件到处旅行,并不在乎去哪,哪怕只是和朋友一块待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就那么闲闲的,也会很舒适。

龙妈妈用杜甫的诗形容安德烈“少年清狂”,十八岁的他就是欧洲思维+少年清狂。

03有一种放手叫爱

做为一对母子,龙妈妈和安德烈能够平心静气地讨论性,讨论抽烟,讨论恋爱婚姻,这不知要羡熬天下多少母子。沟通的本身未尝不是一种爱。

龙妈妈的母爱并不在于约束,恰恰是放手。做为一个母亲,绝对不会容许儿子当着自己的面抽烟,当安德烈点着烟,翘起腿,缓缓吐出一团烟雾,龙妈妈心里无比挣扎,不过最后还是选择尊重儿子。

MM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天下所有其它成人一样,你不会把朋友或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看到龙妈妈写下的这段话,我能想见她会若有所失,心里不免空落落的。不过一个母亲的伟大似乎就在于她可以无条件的溺爱,也可以无条件的放开。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能管得了一时,但人生毕竟漫漫,与其背着孩子走,不如让他们自己走,要跌倒,就看着他们跌倒,最好的父母并不是不让孩子跌倒,而是成为激励孩子跌倒后站起来的力量。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是难以拿捏的太亲近了,孩子不独立,太疏远了,又缺乏安全感。有一位读者妈妈在《独立宣言》文后留言,她打孩子小时就教育他要独立,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他要求要自己走进去,然后就头也不回的跟妈妈说了再见,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妈妈的泪水夺眶而出。

不仅母子之间,很多的情感都需要距离感,人与人相处,不管是何种关系太亲密就容易不尊重,太独立就不想被依靠,就缺乏安全感,反之亦然。

不过,世间应当有一种力量可以打破距离的僵局,它可以让彼此既亲密又相互尊重,各自独立又愿意彼此依靠,只是这力量很难被察觉,又难以说明,人们只好以爱相称。

书中隽语

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是要飘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我为这样的想法而难过,又为这样的环境而流泪。                                              《两种道德》读者来信
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进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阳光照亮你的路》
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                                《你是哪国人?》
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文化,因为逗留》
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给河马刷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